《课标》促两变,师生共成长
(2014-03-04 11:13:2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课标》促两变,师生共成长
《课标》在变,教材在变,课堂学习模式在变。作为这个时代的教师学生,在变化中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师生的共同成长。在适应这种变化中,我们一遍遍的解读课标,解读教材和课堂学习活动带来的种种变化。正确的《课标》解读重要,学以致用重要,师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重要。
一、
1、教材取舍,越来越具有典型性和时代特色。
典型性,就是具有普遍应用性;时代特色,代表最前沿的地理学习元素。
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从各个区域或国家地理组成元素的取舍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1、更具典型性,更具时代特色。如印度部分。原教材,对于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只是提到是班加罗尔,位置在德干高原南部。重点突出的,是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和棉纺织工业中心,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两大工业中心形成的有利条件,即靠近原料产地和水陆交通便利等。
新教材,把印度的外包服务产业作为一个框题列出。重点介绍了其发展规模和达到的水平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介绍了印度发展这种产业的有利条件。印度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模式。
2、教材取舍,降低识记和理解难度,贴近生活实际。
(1)经纬线知识的取舍。国家日期变更线,以及关于日期的相互转化等,由于高于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取消了。代之的有关经纬线的应用部分,就是在某一区域图上,判断其温度带位置和半球位置,提高了学生看图用图的积极性。
(2)识记与理解应用的取舍。识记内容相对减少。重点国家,原来都需要识记三至六个重点城市,要识记其重要的矿产地矿产名称,要识记相关的农作物名称和分布等。现在重点识记的是首都,其他的一般城市、农产矿产等不再作为识记对象。
增添的是一般规律性的知识的应用。如工厂分布在原料燃料产地附近,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等。
(3)选材舍远取近,更具有亲和性。原来美国农业大国的相关介绍分析,是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如教材提供了美国出口产品的一系列数字,直观形象。背诵时,学生积极性不高。因为总有种感觉,美国的农业与我们什么相干?新教材设计中,在美国部分,舍去了以上内容,在中国地理中添加了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
二、知行之变。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识记为主,转化到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为主。
1、由单纯识记到规律的把握。
如学习某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地理时,常常要识记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工农业发展状况。教师一一列出重点,学生根据所讲重点看图识记,即可在学业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现在这种理念,得到纠正。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分析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要学会根据经纬度海陆分布,学会分析该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在知道主要地形区的基础上,判断出该地的气候类型。
原来是根据某几个典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它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和特点。现在要学会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判断其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状况,在掌握几种基本气候类型的季节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基础上,判断出其气候类型,并根据这种图说出他的气候类型特点。
有东南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推及到世界各地城市分布中的共性。并分析这种分布的有利条件,即地形土壤和水源交通便利等的有利条件,分析其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不利条件。
2、自主合作为主,代替识记为主。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课前预习自主展示等各种教学模式的推出,都受到新课标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训练形成的。以上教育教学模式的诞生,正是迎合这种教育新理念。
让学生从自主合作中,找到点滴成长的快乐,找到自强和助人的快乐。这是一种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心态和学习境界的提升。
师生关系也发展成为自主合作,教师真正变成学习中的首席。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并不断肯定推广,变成学生普遍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活动,不再是一种说教和听记,而是一种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闪光点的过程。由一般的学习状态,努力向好学和乐学境界提升,成为师生共同的目标追求。
陶行知先生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叫人真知”。新课标的解读与贯彻,为师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传统人文素养和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更加体现了明大道理做小事情。
走进新课标,让师生们走向成长的阶梯。
《课标》促两变,师生共成长
——地理新课标学习总结
赵成峰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