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引领,问题引导”学区域(转载)
(2012-08-02 09:21: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图片引领,问题引导”学区域
传统的“八股式”学习方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过渡到农业、工业、文化、交通等人文环境,已经被多数教师运用,且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今天,从课程专家林培英老师与甄老师的交谈中,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尽管还没有领悟到学习区域地理的真谛,还是想尝试一下学习方法的改变。下面以《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学习为例,交流一下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图片引领,问题引导”的方法。
我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西北地区区域特色的图片,如草原、沙漠、胡杨、蒙古包、新疆的葡萄等。我在学案上给学生配置了一幅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界线、省界、我国主要山脉等内容的空白图,然后设置思考题,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填图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大多学过,但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落实这些知识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读图,在图中找到并在学案图上填画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同时也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在学完西北地区自然地理部分后,引导学生归纳,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与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把这一方法运用到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自主学习中去。
在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时,先分析课本12页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再找出主导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分析过程,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个综合过程。
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区域的独特性,所以在这节课知识梳理的时候,我让学生比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区域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以认识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
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知识抢答:依次播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特色图片,配上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抢答图片所在的地区,初步了解两大区域的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具有区域特色的图片、音乐,将学生带入两大地理区域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图片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问题引领:(1)你知道这些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地理区域吗?(2)这些图片景观反应了当地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准确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图,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学生活动1:在学案图中找出大兴安岭、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
问题引领:
(1)思考西北地区大体范围应怎样概括?
(2)本区包括了哪些省区?
(3)读图说出本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西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活动2:合作探究:西北地区为什么这样干旱?
问题引领:(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完成活动1.
(2)西北地区这种自然特征对河流、植被有什么影响?
教学评价:注意观察学生的思考、理解的过程,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活动3:阅读“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图,分析植被由东向西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问题引领:(1)西北地区的植被从东向西应如何排列?
(2)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评价:注意观察学生针对问题能否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活动四:引导学生归纳西北地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学生活动:利用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各地理要素的学习和尝试归纳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理解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目的。
问题引领:
1.读课本图5.17,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填出围绕青藏地区的周围边界山脉。本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2)本区包括了哪些省区?
(3) 从地势阶梯划分看,青藏地区位于哪一级?平均海拔是多少?归纳青藏高原第一个自然特征。
小资料: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的面积大,水向低流,丰富的冰雪融水孕育出众多的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 太阳能主要受二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年日照时数,(如拉萨,年日照时间达3000小时,被称为“日光城”)。二是空气稀薄度,空气越稀薄,对太阳光的削弱程度就越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至于年日照时数,由于青藏高原纬度不高,降水量少而晴天数目占了一年里绝大部分时间,年日照时数自然多。另外太阳能资源与气温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比如海南,雨天多,太阳能资源远不及青藏高原 。 |
2.阅读上面材料,解释青藏地区的地理现象,完成“活动2”。
3.小组合作,尝试归纳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实施因材施教。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读“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分布”图,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相关问题,归纳两大地理区域的农牧业的相同和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中信息的分析,诊断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题引领:
1.读图中以草地为主的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牧区主要的草场类型和畜种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
牧场类型 |
主要优良畜种 |
|
西北地区 |
内蒙古 |
|
|
宁夏 |
滩羊 |
||
新疆 |
|
|
|
青藏地区 |
青海 |
|
|
西藏 |
2.读图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分析:(1)限制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决定种植业的类型是什么?在图中找出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和灌溉水源。
(2)限制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因素是什么?从自然环境看,青藏地区在哪里发展种植业最合适,为什么?
教学评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关注让更多的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知识梳理
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区域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梳理本节知识,达到建立知识体系,理解两大地理区域特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