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法做教研(转载)
(2012-08-02 08:25: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
换一种方法做教研
省级专家
学期之初,学校要布置各学科制定教研工作计划,不少老师抱怨:“尽弄些不着边际的假、大、空的东西做什么啊?对教学起不到任何作用,计划制定之日就是计划结束之时啊。”目前,不少学校都有这种高耗低效的做法,不少老师要么把往年的计划重抄一遍,要么到网上下载一篇,草草应付了事。这些做法失去了计划的真正作用,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任何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本着“问题即课题,课题在课堂,问题源于教师,教师解决问题”的原则,把教研计划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把课题选题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探求教研方法,深化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步:征集问题。制定教研计划前,我们把教研组的老师们集合起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要求即时写下自己在教学中最感困惑的10个问题,并按照程度的大小顺序排列。收集后把问题进行分类,按照得票顺序排列出前10个问题。
例如我们在上学期开展思想品德课“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实验时,老师们在实践了二个多月后,感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就在上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时按照上述步骤归纳出了前十个问题,分别是:
(1)自主、互助的方式有哪些?应该如何操作?
(2)如何协调学习小组间、小组内的人际关系问题?怎么样让各种类型的孩子敢说话、有话说?
(3)怎样培养学生勾画圈点、静心读书等习惯?
(4)学生交流时,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哪种方式更有效?
(5)展示的方式有哪些?怎么操作?
(6)怎么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笔记、学会评价、学会质疑?
(7)课堂小结有哪些方式?小结什么内容?
(8)怎么落实“作业像考试、考试在课堂”的要求?
(9)如何发挥学习小组中小组长的作用?怎么培养小组长?
(10)如何收集、转化情景材料?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这10个“从群众中来”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是老师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制约老师成长的“瓶颈”,也是老师们最想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课题认领。将以上10个问题,发放给老师,让他们从中任意认领1~2项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教研课题。可以单独承担,也可以和认领相同任务的老师结成课题研究小组。
上面的10个问题中,就有(1)、(2)、(3)、(4)、(5)、(9)等六个问题分别被6位老师认领。
这个过程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充分发挥个人意愿,自主选择的过程,老师对这些既“爱”又“恨”的问题,都有自己原始的、朦胧的思考并有进一步探索、解决的欲望,所以研究时肯定会感觉有地方下手。
第三步: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不繁琐,只要把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分析好,并且把时间安排好即可。这个步骤目的是让老师对以前只存在于意识中的问题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四步:研究解决问题。每位老师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到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并把这个问题当成自己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考之,探讨之,实践之,总结之,反思之,推广之。
一般来说,问题研究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到了学期中,很多老师会处于高原混沌期,解不开的“疙瘩”越来越多,有的老师甚至感觉进行不下去了。例如研究问题(2)的老师就发现必须解决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多:学习小组中男女生怎么搭配?知识水平、个性差异、特长能力的学生怎么平衡?成员间的角色怎么轮换?怎样保证讨论时的纪律和效果?怎样让学生有小组的认同感并能和其他小组平等竞争?如何消除小组间的敌对状态?怎样让学生学会尊重、倾听、欣赏、质疑?优等生不愿意表达怎么办?怎样解决后进生的自卑心态?小组人数多少为宜?怎样使讨论不跑题?等等。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在开题时想不到的,是在研究过程中生成的,往往就是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最具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我们就组织一次“中期会诊会”,让每位老师把自己的进展情况说一说,已经获得突破的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在哪里?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让全组的老师进行评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视角和见解,会给研究者以启迪,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一步骤,既是课题的中期鉴定、为研究把脉定向的过程,又是互相启发,互相鼓励,树立继续推进的信心的过程。
第五步:交流共享。到了期末,每位老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把原始资料装订成册,召开隆重的成果交流会议,接受别人的检验和祝贺,为别人提供共享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问题(4),研究的老师就归纳出了“1~2~4~6~8……n”的小组学习交流模式。即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必须先自己独立地阅读、甄别、思考,个人能够解决的,不拿到2人小组中去;个人解决不了,采取一对一的方法;如还解决不了,再拿到4人小组去解决……,依此类推,重大的问题才能拿到全班去讨论。这个模式解决了困扰很多老师的关于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问题,把追求表面热闹转化为追求学习效率。再如问题(5),研究者竟然归纳出了28种具体的方法,让所有的老师既惊讶又大呼受益无穷。可见,因为这些成果是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的,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也解决了其他老师的关注的焦点,又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转化起来就特别顺理成章,老师们在相互的学习、听课中就学会了,就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了。召开成果交流会的时候,老师们都非常兴奋,都说这是一次精神大餐,是学习他人,提高自己的欢乐时刻。
由以上步骤可以看出,这种教研活动方法的问题来源于实践,问题在实践中解决,成果在实践中转化。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选择的,都是应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这就使研究有了继续推进的内驱力。同时,所有的过程都围绕着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工作融为一体,这就使老师们感觉到有用、能用、实用,研究就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这样的研究是“以人为本”的研究,是解决教学、教研“两张皮”现象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