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转载)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
认清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
周家亮
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置于课程内容体系中,不能孤零零地看待一课时的内容,这样才能站得高、认识得远,更好地实施思想品德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教学实施前,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认清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基本逻辑框架。
本课程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目标,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综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注意始终兼顾品德形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两个“需要”相统一,整合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活逐步扩展的时期,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也就自然地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正是以这三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重要关系为逻辑线索,来组织安排“课程内容”的,力求增强思想品德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读《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购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基本逻辑框架和体系(不排除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内容”渗透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图示如下:
纵 |
|
|
|
成长中的 我 |
认识自我 悦纳生理变化 认识青春期心理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调节和控制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 锻炼个性心理品质 客观评价自己 |
自尊自强 生命形态的多样性 珍爱生命价值 培养自尊自爱品格 学会自我负责 分辨是非善恶 体会生命的价值 锻炼自信自立自强 |
心中有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违法行为要受法律制裁 法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
我 与 他 人和集体 |
交往与沟通 文明交往 克服闭锁心理 学会与父母沟通 孝敬父母长辈 增进师生感情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
在集体中成长 个人与集体 学会与人为善 做诚实的人 竞争与合作 平等对待他人 |
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人身权利与义务 受教育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经济权利 消费者的权益 |
我与 国家 和社 会 |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培养亲社会行为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合理利用互联网 做好升学、职业选 做负责人公民 理解发展与稳定的 关系 积极参与公共生活 |
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认清我国国情 了解强国国策 共同理想 报效祖国 与世界文明对话 增强忧患意识 树立全球观念 |
法律与秩序 增强宪法意识 依法治国 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法律监督和制约机制 维护国家统一 和民族团结 |
理解认识这个逻辑框架,可从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