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目的(转载)

(2012-08-02 08:28: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这就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最鲜明地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课程,是一门帮助学生解决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课程,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意味着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落实。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大教育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思想品德课程尤其要落实这一观念。在教学中,我们应站在《纲要》的高度上,透彻理解立德树人、德育渗透等育人理念,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要深深地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是以践行为价值追求的学科,我们要用“让学生知,让学生信,更要让学生行”的思路来梳理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制约自我发展的疑难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用、有用、管用,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动情、明理、导行,成长为一名具有积极生活态度、良好心理品质、健全法律意识、敢于承担责任、幸福阳光的社会公民。

二、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育人路径

育人,是一个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就是把功夫用在课堂上。

1.重新摆布教材,实现二次转化

育人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德目,这些德目就是《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又形象化地糅合在教材之中。但是如果单纯地“教教材”就会弱化其育人功效,所以“用教材教”一度成为实现育人功能最好途径。思想品德课的时代性、综合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性化特点更是决定了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整合教材、改造教材,实现教材的生本化。

实现教材的生本化,首先要找准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来整合教学内容、案例资源和教学结构。可以考虑三点:一是整合教材的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运用这四种“武器”综合地为解决学生的困惑服务;二是扬弃教材中的案例资源,把人的自身发展、自然界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我们的大教材,从中寻找贴近学生的人、事、物进行改造加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思考、讨论。鲜活的案例,能很好地增强观点、规范、原理的可信度;三是整合篇章结构,不单纯地以框题作为教学单位,人为地割裂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而是把每个生活主题看作一个完整的教学单位,淡化知识教学,侧重问题解决,实现整体推进。

2.优化课堂教学流程,发挥主渠道育人作用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淋漓尽致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就要把课上好,就要凝练一个似无实有的,符合育人规律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设计要体现育人要求。目前,不少地方在使用“学案教学”,但是“学案”设计重知识、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里,我们强调课前延伸不是单纯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而是对学习材料、学习背景、学习心理进行必要的搜集,是课堂探究的必要准备。课内探究要立足于教材的二次转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明确哪些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等。课后拓展要设计发散思维型、观察思考型、实践体验行型、调查研究型、迁移应用型为主的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为自己或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服务社会。

奏好课堂“四部曲”,唱响育人主旋律。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好“四部曲”,即:自主感悟。通过创设情境,实现整体感知;合作探究。通过活动引领,实现参与体验;走进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辨识问题;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动手实践。在此步骤下,进一步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观点、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民主和尊重。

3.借助合作学习方式,推动育人目标落实

“独学而无友”。同样,“独育而无效”,育人更需要放在一个群体内进行。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实现智慧共享,锻炼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要注重合作小组建设,细化合作学习要求,重视教给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听课,学会讨论,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批判。这样,在参与、互动中实现德目的内化。

4.整合育人资源,实现道德践行

整合学校资源。尝试多处室联合办公,把品德课育人与团队活动结合起来;让品德课教师参与主题班会,将学科教学和德育管理结合起来;把行为养成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现育人的一致性;借鉴研究性学习形式,按照“解释自己的问题-可供选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我的行动计划”这一程式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充分利用“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等平台,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道德导师。

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整合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名家、义工组织等资源,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每学期开展12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服务他人。

三、改革评价机制,突破育人瓶颈

1.改革评价结构。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把行为测评纳入考查范畴。学生行为测评每学期可以进行两次,具体做法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研制“学生思想行为测评表”,组织学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进行多元评价,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弥补单纯纸笔测试不能全面衡量品德养成的不足。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思想品德课部分的细目要求与育人目标整合,使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考查得以量化,按照比例纳入中考成绩。这样,可以引导师生注意道德践行,避免纯知识的教与学,使思想品德课回归育人的道路上来。

2.调整命题形式。命题时通过创设新情景、新材料,考查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内容力求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用开放性、探究性的设问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状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尽力扭转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就能得高分的状况。通过设计“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帮助学生感悟“真实的生活”,让考试成为学生反思自我、内化道德的又一次育人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