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得先前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学生作文中的文化缺失的文章,喜欢写作又关注学生作文的笔者怦然心动。当我们在布局谋篇、精心雕琢字词句的时候,我们忽略了文章之所以优秀的至道——文化。文化支配着学生的自身文化构建,也维系着对于生活的解读,这是构成文章的筋骨和血肉;词句和布局谋篇这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已。
纵观中学生的作文,虽然不乏佳作,但是大多数简直就是“白血病患者”。整篇文章是苍白无力的,从创作到成型就像一个没有了生机的病患者。
非常羡慕那些出色的记者和作家们,他们深入生活做一番调查体验,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有教育意义和文学色彩的文章来。我反复思考之后,我觉得他们应该有“第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就是他们对于生活和现实的独到解读。这种解读依靠的是他们自身的文化积淀,是他们自身的文化基因的重新构建帮助他们完成了这种类似“第三只眼”的解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用这句话来解读一些创作现象,但是冥冥中有所不甘。看了苏东坡、鲁迅和巴金等人的传记性的文章,更是这样想了,所谓的“妙手”也是慢慢的练出来的。不用说鲁迅幼年背诵《诗经》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单说苏东坡对于《四书五经》之类典籍的抄读成诵和巴金的背诵《古文观止》等就可见一斑了。
当经典中的篇目或者句子一次次在我们的脑海里回放,这种回放何止百遍千遍。因为这些“文化”如同安装到电脑上的杀毒软件或者优化大师一样,对于我们感受到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扫描、查毒、杀毒和优化。每天要进行一次或者几次,三两年下来,这种文化构建完成了我们对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新解读。伴随着我们天天的读书札记或者日志,我们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现在不是提倡生本教育吗?学生的大容量读写,就建立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就建立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现在我们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有抵触情绪、厌学等等现象,笔者以为当一种优秀的文化构建深入学生心中的时候,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多数人以为《道德经》非常难懂的,所以没有解读它的想法。一次一个老师说他的正在读初中的儿子喜欢看《道德经》,而且对她说:“妈妈,我很烦恼的时候就看《道德经》,看一会儿我的烦恼就没有了。”这个学生不仅读懂了《道德经》,而且运用的很好。我们相信传统的优秀文化不仅会帮助我们走出作文的困惑而且会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到那个时候,学生的作文中白血病患者少了,更主要的我们会看到更加充满希望的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大容量的阅读,就是这种阅读背诵基础上的文化建构和对于生活和人生的解读。有了这种解读有了对于语言文字的驾轻就熟,我们每个同学具有生花妙笔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