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门外侯着

(2007-11-14 14:18:23)
标签:

杂谈

 

当我们自以为登堂入室的时候,也许正站在成功的大门之外。——题记

近日,我翻出一本书——缩写版的《牛虻》。最近,我逐篇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感触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是: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和文化素养。这是我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教育引导学生思想方面感到明显的后劲不足,因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建议》中讲到,有着十五年至二十年的教师,要拥有自己所传授知识的五十倍、百倍的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只有靠阅读。之前,我认为自己是比较喜欢读书且是读书比较多的,但是我在读了苏老师(暂且把苏霍姆林斯基称作苏老师),觉得汗颜——苏老师说平均每人读50本,我自己只读两三本却觉得自己读得多,这不是夜郎自大吗?要成为一个苏老师那样的教育专家,我还连门都没有找到。

读着《牛虻》,我的感触是深的。特别是里面的主人公蒙太里尼,让我想了很多。蒙太里尼,是一个教士,也是一个慈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不同意说他是一个狡猾或者是愚蠢的人,他忠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为自己违背教义的行为忏悔,他推崇不流血的政治。看到这一切,我联想到中国《西游记》中的唐僧。唐僧人妖不辨,是非不分,让妖快亲痛。唐僧有一个美满的大结局,最终伏妖降魔,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然而《牛虻》中的牛虻和蒙太里尼,却都是悲剧人物。牛虻幻想着自己的父亲,教派的代表人物蒙太里尼能与自己站到一起,失去了一次逃生的机会,最终被以自己的父亲为代表的教会势力同反动当局一起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蒙太里尼则渴望真正实现自己的信仰,爱护每个人,最终却是自己亲手把爱子送上了断头台,并因为悲伤过度而送命。他们都被搁置在事业成功的大门之外,他们被自身的幻想和名利欺骗着。

我通过百度搜索,得知如下结果。牛虻:成虫白天活动,以午时为活动高峰。善飞翔。池边、水旁常见,飞行迅速。有时吸取花蜜,但最普通为好血性。雌虫有强度螯刺能力、牛马等厚皮动物亦易受其侵袭,雌虻每次数分钟,即能充满血液于腹部。牛虻的这个特性,比较符合书中亚瑟这个人物。牛虻的出生、成长,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牛虻是蒙太里尼的私生子,是蒙太里尼与一位教女的私生子。风流倜傥多才多艺的蒙太里尼,不乏爱心和各种给人们带来小恩小惠的本领。我从蒙太里尼和亚瑟身上,分别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我童年的生活中,我看到了有些与亚瑟相像的地方;在我中年的身上我看到了蒙太里尼的影子。学习亚瑟的坚定、顽强,积极的与命运抗争。蒙太里尼是一个反面的典型,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背负起属于自己的十字架。另外,小说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琼玛,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在丈夫牺牲以后,没有消沉,更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斗争,表现出了卓越的思想和实干才能。他们身上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是让人敬佩的。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他们的在天之灵,会明白幸福的大门正怎样敞开着。

在教育的这片领地里,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擦亮眼睛,背负起属于自己的十字架,不怕流汗和流血,不怕千难万险,去争取一次次成功的心灵体验!

——如果不尊重现实,我们只有在幸福生活的门外侯着,永远是个门外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