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我所谓的经典,是指一些经典的著作。如《论语》、《古文观止》、《道德经》、《坛经》、《诗经》、《圣经》等等。
读经,因为我曾经一度弃之如弊履。曾经缘于鲁迅的一句偏激的给年轻人的建议:中国的书最好一本也不要读。也因为一个名师的指点,光看《散文选刊》是写不出好散文的。大师的话,都是有道理的,也是有一定的前提和背景的。我在领会的时候,往往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就要走弯路。不过听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弯路是必然要走的,也正如唐僧师徒不经历八十一难是取不到真经的。
鄙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我走上了一条灵魂的漂泊之旅。读泰戈尔、歌德、雨果、普希金……读《猎人笔记》,读《百年孤独》,读《圣经》,读《金刚经》,我在感受到异域文化美轮美奂的同时,也感到迷茫;在感受到滋养的同时,常常问自己的根在哪里。我不知不觉,在一条“外国的月亮格外圆”的路上走着,以至于在一个夜晚迷失在莫斯科郊外,在那个夏至的篝火晚会上于斯堪的纳维亚山下怅望着返回故乡的路。
我回来了。吟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在李白、杜甫、辛弃疾、苏东坡、屈原组成的诗歌王国中遨游。一首首璀璨的诗歌,载着我在一个优美的精神世界中飞翔:玉宇琼楼栉次鳞比,桂花神木树之九畹,风云际会,神祗沓来。真有一种“我欲乘风归去”的感觉,这时钢琴曲和古筝的旋律,交替着,在我的耳边回荡。我找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大江大河,我兴,我叹。我披荆斩棘,溯本求源。我在现实和文学的路上跌跌撞撞的行走,衣衫褴褛,伤痕累累,但是乐在其中。
于是,我开始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读经。不为滚滚红尘所动,不畏冷漠孤独所苦。老师、朋友和妻子的一句鼓励,学子们的一声赞叹,成了我学习的莫大动力。经典中的文字,有些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因此,我的手中离不开一本字典,字典翻烂了,书上爬满了“小蝌蚪”。“初极狭,才通人”,这是我凭借字典疏通文意时的感受。再循着那一线光明读下去,你会发现一个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千百年生生不息的灵魂,在那里舞蹈。穿过岁月的云烟,透过时光的隧道,你会看到,传统的文化思想艺术怎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眼前,一次次的灵光一闪,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顿悟。曾经模糊的,变得清晰;曾经的浮躁,变成了心朗气清;曾经绝望放弃的,变成一次次从头再来……因为,我从中读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和艺术。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对经典如是说。
读经,是为了娱乐、休闲,更是为了发展。经典取材于古今中外,或让人懂得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或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大智大勇。总之让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它的深入人心,因为它的文质兼美。成为一种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宝库,我们每个人可以从中得到所需要的。走近经典,你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淄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