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与价值感唤醒。
——斯普朗格
鲁迅先生在《社戏》和《三味书屋》里面,都写出了自己对于“呆读死记”的厌恶,这是成年以后的鲁迅的反省而已。鲁迅的成名,鲁迅的古典文化的深厚的功底,从某种意义上是得益于这种背诵的。后来的鲁迅,也自己去读过,甚至是抄过一些古书。在别人对于鲁迅的评论中,也会发现,鲁迅的古文字功底深厚。著名的作家巴金也写过文章,诉说少年时老师逼自己背诵《古文观止》的苦楚,但是当他开始写作的时候,分明深深地感谢自己曾经背过的那二百多篇古文,是它们指引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前进。于是,对于古诗文,我大抵都是先让学生通过抄读背过原文和译文,真正自己去讲得很少。我含蓄的告诉学生,怕自己的讲述糟蹋了那些“美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过老师的讲述,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戏剧或者是剧本就不吸引人了。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也有困惑、迷茫和杂质。帮助他们拂去心灵上的灰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写出好的作文其实并不难。为此,我在初二下学期,每周坚持为学生从《意林》和《快乐心情》等杂志上寻找“心灵的鸡汤”(100——300字的短文)——针对学生流露出来的心灵和思想上的问题,可谓对症下药。回顾一学期以来为学生抄写的55篇短文,可以分为“自尊自信”、“与人为善”“成功智慧”和“美在心灵”等几个主题。客观地说,这些短文再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同时,我也同样经受了一次次心灵的洗涤。随着这些短文,一篇篇的出现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疙瘩,被悄悄的解开了:对爱唠叨的父母多了一份理解;面对同学之间的摩擦,多了一份宽容;针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在困难、挫折和烦恼中找回自信快乐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