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动于内,辞披于外

(2007-09-13 16:02:40)
标签:

杂谈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作文教学越来越引起师生的普遍关注,有关作文教学的文章也层出不穷,这是一件好事。如何让作文教学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形式上的创新,各种优秀作文报刊的出现,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在这里想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谈一谈初中作文教学怎样和引导学生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把读写育人作为宗旨

古人云:文如其人。好的文品应该以好的人品为基础和前提。把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与当前提倡的教书育人的宗旨是一致的。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祖辈和父辈的呵护,同时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长辈,普遍存在缺乏意志力,不会关心别人等毛病。长善救失,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当仁不让——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学会与他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磨练意志启迪智慧,好学成才,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写好生活体验作文

缺少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感悟理解能力,是每个初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我们也要善于把握机遇:伴随着新课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兴起。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新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老师要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把活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形成生活体验作文。等学生把作文交上来,这只是完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教师通过批阅,发现作文中的不足和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细节”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中常遇到的问题,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作文中选择一些“细节”描写得较好的,汇编后,以专辑的形式发到每个同学手中,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选择写作的素材,从同学成功的习作中感悟作文的奥秘。也可以从课文中选取好的细节描写的片断,进行赏析、学习。

写与思相结合。而初中学生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行动的盲目性和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针对这一点,除了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对照文章内容反观自身,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另外,作文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动于情、循于理。让作文过程本身,成为学生自我反省和梳理自己情感的过程。这样作文,既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又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趣学夯实文字功底

许多老师都认识到:对字词教学的忽视,最终将导致整个语文教学的失败——作文教学尤其如此。我们反对枯燥的字词教学,教师勉为其难,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可以把字词教学有机的融合到对整篇文章的认知和感悟中去——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努力把握课堂教学上的有利时机,引领学生培养好的习惯。每学习一篇新的现代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利用字典和学案,进行“正音”和“释义”活动:看谁解释的合理,看谁发现的错误多(读音和字形方面的)。另外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开展“仿写句子展示才艺”活动,不但提高和学生识记和理解字词的兴趣和能力,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创作的艰辛,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经过近半个学期的训练,我所教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些“纠错高手”、“释义能手”和“连词缀句新秀”。

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向学生阐释准确灵活地运用词汇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词序的重要性,我给学生讲 “曾国藩把奏章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不但免去杀身之祸而且受到嘉奖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灵活运用字词的巨大作用,从而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

淘尽黄沙始得金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也有困惑、迷茫和杂质。帮助他们拂去心灵上的灰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和温暖,写出好的作文其实并不难。为此,我在初二下学期,每周坚持为学生从《意林》和《快乐心情》等杂志上寻找“心灵的鸡汤”(100——300字的短文)——针对学生流露出来的心灵和思想上的问题,可谓对症下药。回顾一学期以来为学生抄写的55篇短文,可以分为“自尊自信”、“与人为善”“成功智慧”和“美在心灵”等几个主题。客观地说,这些短文再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同时,我也同样经受了一次次心灵的洗涤。随着这些短文,一篇篇的出现在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疙瘩,被悄悄的解开了:对爱唠叨的父母多了一份理解;面对同学之间的摩擦,多了一份宽容;针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在困难、挫折和烦恼中找回自信快乐和成功。

学生在读与写中,实现了作文和做人的双赢。仅一篇话题作文《我因此而美丽》(在课堂上用40分钟的时间完成),就涌现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文,有十几篇习作在校报《绿野》刊登,发表的作文占到所有学生作文篇数的八分之一。通过这件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本身就是一座写作和教育的富矿,我们要善于挖掘。

不慢不躁不枯文思涌

不慢。写作是一种心灵的对视和交流,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和培养。要求学生在40——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我常勉励学生:缪斯女神总会青睐那些笃志好学的人。因此写作课是最安静的语文课,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也常常一言不发——我把对作文的指导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写得慢的同学,要从阅读面和是不是尽心尽力和本人的写作个性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并因势利导。

不躁。我常告诫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成功了要多总结经验、体会,为下一次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失败了,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人的大脑只是被开发利用了2%,因此每个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写作方面同样如此。俄国著名作家列弗托尔斯泰写《复活》,开头改了13遍才最终定稿;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开头用了300多字,最后只用了5个字“环滁皆山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随着自己思想、心灵的进一步完善,遣词造句会进一步准确凝练。

不枯。“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高潮也有低谷。作为教师要学会期待——象皮格利翁一样。只要学生尽心尽力,不求完美。教师越是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越能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低谷,共同创造出文思如泉涌的可喜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