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成长札记三则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选择《诗经》中的《凯风》)。现在不缺吃穿,但是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依旧。今不计拙笔之嫌,撷取一二,以飨大家。
干 家 务
比起我们小时候,孩子在家劳动的机会少了,有的简直是没有。除了读书就是写作业,这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不是福而是祸。于是,三年前,在儿子十来岁的时候,想办法在家里给儿子找活干。抬水、提水、刷碗、扫地,我们开始挖掘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第一次干,觉得新鲜好玩,虽然不会干但是很积极。作为一项家务劳动,让儿子坚持干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他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以为是在找机会“惩罚”他,认为我们“不近人情”。儿子刷的碗上“丢三落四”,我只好重新看着让他“返工”,生气、费口舌,所花费的功夫是自己亲自动手的十几倍。可是为了让儿子学会一项家务和培养他持之以恒的毅力,我们不言放弃,直到他养成为别人服务的意识和习惯。现在,一家人吃饭以后,我们可以“一走了之”,剩下的任务由儿子完成。看到儿子能在你做饭的时候帮忙,会自己洗衣服了,感觉儿子在长个子的同时慢慢变得懂事,心里感到暖洋洋的。由于干家务,儿子在学习问题也增强了主动性。回想起来,这都是妻子坚持和支持的结果。回想让儿子学做家务的点点滴滴,多少甘苦在其中,好在一切都成了过去式。
种
向 日 葵
周末,我与妻子到校门外散步,看到校门口道旁水泥地缝隙里长出几株向日葵幼苗,顺便采了几株,种在学校花园旁的一小块空地上,打算让儿子每天写完作业后给向日葵浇点水——这也算是对儿子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吧。第二天中午,饭桌上儿子显得很兴奋:“能长出我们能吃的向日葵吗?每棵向日葵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恐怕它们要相互妨碍呢!”之后,每天下午放学后,儿子不是趴在桌上写作业,那把浇花用的小壶也不见了,不用说一定是去浇向日葵了。浇的时候,儿子一只手提着蔫了的苗棵子,有时还用树枝插插向日葵脚下的泥土,说是看浇透了没有。这样,每天下午儿子用在浇花上的时间就有大半个小时。因为这种漫灌和“拔苗助长”,我们为刚栽上的向日葵担心。因为儿子近期“感冒不止”,我以为儿子是在通过浇花“休养生息”,也就不做严格的要求和责备,只是符合妻子的话,“不要再浇了(浇水多了会烂根的)”。没想到周末的一天,儿子因为“浇向日葵”让我大为恼火,他没有先完成作业不说,还因为又去浇向日葵而“重感”。我声色俱厉地下了“戒浇令”——不得踏近向日葵半步。想起类似的事,疼恨交加——儿子呀,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父母的苦心。
馒头上长了毛
最近几天的气温都在二三十度之间,买的馒头隔天就会长“青毛”。早饭桌上,我拿起一个局部有“青毛”的馒头,一边往下抠带毛的部分,一边对儿子说“这部分馒头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儿子不知是没有听明白还是怎么着,接过话茬说:“馒头是因变量,时间是自变量”。我一愣神,儿子指着数学课本上的统计图表和下面的一段文字让我看。看了以后,我明白了,顺着说:“馒头是因变量,随着时间的延长,馒头上面的‘青毛’会越来越多……理解得不错,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务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我鼓励说,儿子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