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88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管窥《论语》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7-06-21 15:46:01)
标签:

杂谈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涉及教育的目的、主旨、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内容的书籍,对我国教育的发展的影响是持久和巨大的。其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对现行的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论语》中的一些教育理念与 “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发展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社会化”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本着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寻根的思路,浅谈《论语》有益的教育理念。

1、德高为范能者为师。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两句话,对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出了相应的标准。现在提倡的“能者为师,德高为范”就是这个意思,即作为一名教师在做人治学方面要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这种表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精神力量是无论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孔子对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态度,也提出了要求——“临之一庄,则敬”即教育者要严肃认真的对待受教育者和对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教育者的尊敬,为对受教育者实施良好的教育影响奠定基础。如何达到“庄”,从受教育者来看,应达到以下三个条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语)

孔子对教育者的心态和思想素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孝慈则忠”。

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是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的要求。在提倡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今天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2、优秀学子品行必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可以称为典范,平时颜渊总是悉心领会老师的教诲,“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渊死后,孔子伤心到了极点,“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的弟子子夏从另一方面阐述了这个道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还勾勒出好学者的典型:“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3、集体教育优势堪用。对如何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也有相关的论述,“举善教不能,则劝。”有点类似于今天提倡的“抓两头,促中间”。但现在往往注重了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的整体的关注和教育。“善”既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心态,不至于让人出现认识上的偏颇。如何“举善”,举善又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这是进行集体教育的必要、重要的手段,这也是使人心向善的必要条件。“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样做有利于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让施教者从烦琐的教育事物中解脱出来。

4、管理团队素养必备。要正确的“举直”、“举善”、“错诸枉”,就要认清何为“直”、“善”、“枉”。这对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学识眼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对于如何正确的观察认识一个人,《论语》还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之,斯知仁也。”同时提醒教育者要多鼓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教育者除了要有眼光和热心之外,还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和口才,“不有祝tuo佞,而有宋朝之美,难免于今之世。”“不可语怪、力、乱、神”。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忠告和警示。

5、 把握契机因材施教。创造谈话氛围,倾听学生心里话。“颜渊、季路侍,子曰:‘何各言尔志?’”“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治哉?”孔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善思、会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分别进行“退”、“进”教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 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与学生一视同仁。使他的学生叹曰:“君子之远其子也。” 对自己的孩子有一颗平常心是最可贵的。首先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不戴着功名利禄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当有人对罗斯福总统的母亲说:你真应该为这位当总统的儿子感到骄傲。这位妇人平静地说:是的,同时我一样为我的另一个儿子感到自豪,此刻他正在地里干着挖土豆的活儿。成为总统的儿子不会妄自尊大,作为一介平民的儿子不会自惭形秽。其次要求父母培养孩子平等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独生子女往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当家长的要积极引导,帮孩子走出“异常心理”的怪圈。如在集体场合,父母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应平等的去对待其他的人,使孩子感到在父母眼里,自己和他人同样的重要。

7、教育有用然而有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同时提醒人们说教又常常事与愿违。从子游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有些事情进行“冷处理”往往效果更好,这如书法艺术中的“留白”艺术。

8、教育者重自我反省。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论语》中不乏“反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道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9、对劳动教育的冷落。《论语》中体现的教育的培养对象不是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人才,而是主要培养以从政、做官为目的的“仕”。其理由有社会发展和个人实惠两方面——“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语);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当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稼、学为圃时,孔子自己不会,而且对樊迟的学习内容大为鄙视。“小人哉,樊须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