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创新发展
昆仑中学
许修军
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才能把办学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没有文化就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就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准备”,既是我们的办学理念,也包含了我们的育人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弘扬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要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文化,只有先进的、切合实际的学校文化,才能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校园,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校一贯坚持“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成长准备”的办学理念,着重突出“服务”意识。
1.让校风成为师生的内心诉求和自觉行动。我校的校风是:“励志、博学、至和、笃行”,其具体含义是:励志——有志者事竟成,每个人必须树立自己的志向并自觉磨砺意志;博学——每个人要实现正确的人生的目标,必须广泛的学习实践;至和——做人要心态平和,积极上进,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笃行——人贵有恒。校风八个大字,呈现在师生一进校门最醒目的地方,让广大师生天天时时处处用以关照自己的内心和言行:哪些做到了,哪些需要再接再厉?
2.坚持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校长要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广大教师作出表率。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领导干部修养十条”,细化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使学校领导干部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动作用。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首先要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严格约束自己言行。
3.个性文化促进班级建设。先进的班级文化,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不竭动力。从每日一更新的“班主任寄语”到“班规”、“班训”、“组训”的建立,让学生不管是在校园、走廊还是教室里,都被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感染和激励着。学校政教处
、团总支和文学社团,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开展了学生喜爱的以“励志操”为主体的各种文体活动,还有“感恩演讲比赛”、“读书伴我成长”、“争当科学家”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自我教育和管理。
二、注重物质文化,保障学校发展
农村学校条件差,设施落后,想要保持强进的发展势头,必须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校坚持物质文化发展思路,即先改善教学条件,再改善办公条件,然后改善环境条件。这一思路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并逐步落实。
1.改善教学条件。首先,更换门窗,修整地面,粉刷墙壁,整理操场,修建厕所,改善了教学环境;其次,通过更新微机室和多媒体设备,配置大屏幕液晶投影,更换实物展台和微机,实现了“班班通”,改善了教学设施,提高了课堂效率;第三,通过购置图书,增添体育设施,更新实验设备,丰富了学习生活。
2.改善办公条件。学校为老师更新了办公桌椅和微机,通过昆仑教育信息网,建立班级博客和家校联系网页,方便老师的学习、研讨和教育工作。专任教师人手一机,拓宽了信息渠道,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办公效率,为提高自身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3.改善环境条件。建设墙壁、走廊文化,促进环境育人。学校以“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为学生成长服务”为目标,让墙壁“说话”,以无声处育人。创设了崭新的环境文化。
4.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办好师生食堂、改善住宿条件,让每位教师,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条件的改善,实现了教师“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持续发展。
三、完善制度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完善的制度,明确的要求,是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也是一切行为的底线,制度无疑对教师具有很大的约束力,是学校统一协调管理的根本保证。
学校通过征求意见,讨论认可,形成草稿,办公会审议,最终形成试行稿的模式制定学校制度。根据试行情况,再征求意见,修订完善,使其逐步适合老师要求。每项制度的制定都要经过反复修订,充分尊重教师意愿,体现更多教师的要求,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形成的制度,尊重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容易被大家接受,既有利于制度的完善,也保证了制度的贯彻落实。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例如《教师工作评价办法》,不仅包括对每位教师德、勤、绩、能的评价,也对教学工作、教辅工作、艺体工作等不同岗位进行评价。学校逐步健全《班主任工作评价办法》、《级部工作评价办法》、《教研工作评价办法》等规章制度,坚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做事有评价,逐步形成了“学校一盘棋,人人有动力,个个有担子”的良好格局。
规范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先后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三好、优干、优秀团员评选办法》、《学生成长档案规范》等规章,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新生入校,政教处、团总支,定期组织开展学“规范”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逐步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创新教学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我校是淄博市首批生本实验学校,学校以实施生本实验为契机,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学案引领,小组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三四三”生本教育教学模式,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所谓“三四三”教学模式,即学案包括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三部分;教学包括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练习巩固四部分;课堂时间控制为预习交流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练习不少于三分之一。既发挥学案的引领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一帮一,兵教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原则,我们提倡多角度、全方位的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互相交流,促进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高兴地学他们喜欢的东西,做他们喜欢的事,让厌学变成乐学,让被动听课变成主动自主的听课,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学校通过评选“明星小组”、“明星发言人”、“合作之星”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互学”的学习氛围。
五、传承特色文化,带动学校发展
让阅读提升师生文化底蕴。学校利用一切机会,促进教师读书活动。不管是教师节、青年节,还是妇女节,教师们收到的礼物中,常常有一本自己喜爱的教育读物;学校还为每位教师订阅一种报刊,让教师的教育思想,紧扣时代的发展。学校定期举办班主任论坛和教师博文大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引领教师把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校园广播之声,播放的校园快讯、美文欣赏、生活小常识、精美的音乐和校园歌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传播。
《绿野》特色彰显传统。学校绿野文学社编辑出版的《绿野》,成了师生提高自己文学修养和展示自己文化素养的平台,慢慢滋养着师生积极向上的文化气质。绿野文学社始终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第二课堂,开展语文读写活动,发现培养文化新人”为宗旨,广泛开展作品交流、讲座和编发社刊活动。积极稳妥的开展了阅读课实验,促进学校的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在教师教的方面,提倡教师做一名“特色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的教师长于阅读分析,有的教师长于作文指导,有的教师长于课件制作,有的教师长于板书板图,有的教师长于教具的制作和改良,有的教师长于书面或者语言表达,……学校积极发掘教师身上的特色文化,用教师的文化特色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
我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在淄博市组织的科技创新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也因此被评为市科技创新先进单位。这一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两名同学被评为淄博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这也是我区仅有的两名初中小院士。这一成绩的取得,也为学校推动各项实践创新活动,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文化引领,创新发展”这一基本思路,围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这一总体目标,扎实工作,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