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理念,主动参与;贯通经典,植根生本
(2012-03-07 17:12:5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提升理念,主动参与;贯通经典,植根生本
——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昆仑中学
许修军
提升理念,主动参与;贯通经典,植根生本
——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本课程是落实新课程目标,更好的利用发挥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关系教师专业成长的大事。所以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实,就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以人为本。
一、提升理念,主动参与
1、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本课程,适用范围小,针对性和灵活性较强,受益于每个老师同学,因此具有草根性。因为老师同学从中受益,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过去没有大力倡导校本课程,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让它们变成了适合学生学习和便于自己组织教学指导管理的课程。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不拘于具体形式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很多优秀的老师自然不自然的在自己的备课和课堂上运用着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行”的东西,学生因为有这样一位善于驾驭教材的教师自然更加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事实上,更多的老师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照本宣科”的,即在对于国家课程的运用上几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搬进自己的课堂,即使自己别扭学生厌倦也勉为其难的进行着这种费力多效果差的教育教学工作。
鉴于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各种教育教学媒体的涌现,更主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对于学校教学活动对于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于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运而生。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要求学校教师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整合改造,使之更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而且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的编制并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程。
2、课程资源开发历史证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实际上,翻开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民国初期很多教材,就是一线教师编写的。这些编写者,即是一线教师,又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他们编写的教材既有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巧妙的融入了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不用说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更不用说是适合教师组织教学了。一套真正完善的教材,首先是校本教程。这个学校用的好了,本地区的相邻学校也拿来借鉴,于是稍作修改成了这个地区教程的模板。如果这个地区在使用这个教程过程中,效果较好,可能要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于是就成了国家课程。当然在这个不断推广的过程中,教程会做这样那样的一些改动乃至增删,但是从某种抽象的原理上,国家课程应该是这样形成的。由此可见,国家课程的形成和完善,要比校本课程乃至地方课程费周折的多。
同样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改革或者调整,比校本课程调整改革要艰难要慎重。不是没有足够能力的人承担国家教程的改编,而是因为国家课程要兼顾的因素很多,实在是“一人难趁百人心”,一个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学校的差异很大,很难寻找平衡。地方教程也是如此,因为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市内的各个区县学校的情况也大相径庭。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开发实施,要比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灵便的多,而且只要学校领导教师群策群力,一般是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课程资源被开发出来并得到较好的实施的。
3、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校本课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比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具有实际意义。说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学校教育特色的关键也不为过!由此看出,我们每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自己本来是而且现在和将来更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重要的一分子。自己的心态思想言行,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个别谈话精讲点拨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上课下的活动等等,都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内容里面,就包含着校本课程资源的内容智慧以及一系列有效的实施方案。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课程表上列出的几位任课教师的事情,也不是学校的教科研室所组织的参与编写校本教程的几个老师的事情,广义的校本课程,应该是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并积极献计献策的事情,如果仅仅是几节课或者几位老师的事情,那怎么能称作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利用呢?何况学校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引导,都不是通过几个人、几本书或者几次活动所能了事的。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是单纯的追求一种形式,要真正借此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话,必须要有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即人人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受到几十种因素共同影响和发挥作用的结果。一个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滑坡,也不是孤立的一个或者几个因素造成的,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必须有这样足够清醒的认识,也要有相应的思想认识高度,要不然我们的教育就是盲人骑瞎马!
二、贯通经典,植根生本
1、校本课程资源,是一种草根课程资源,但必须植根经典文化的肥沃土壤。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到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高度,足见教育部门对其重视高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从某各方面决定了一个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发展的程度。我们常常提到一个句话,就是“一分布置,九分落实”,体现到校本课程资源上开发利用上,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是否落到实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可能不完全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有些具体内容没有落实情有可原。但是作为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漏洞,不能解决或者根本没有想到解决,即使在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也出现不作为状态,就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纰漏,是学校管理环节的缺失。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便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想要提高则是难上加难。
要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文化经典,就是要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培养学生做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艺术修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国家课程中学科划分过细导致的侧重知识轻视能力或者注重文化知识学习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弊端。笔者以为,这些内容也是鉴别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否成熟和完善的关键。
以昆仑中学《绿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为例。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鉴于学生阅读范围相对狭小,写作思路不畅,学生的读写交流更是无从谈起,更不用说通过读写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了。于是《绿野》校本课程开发,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育人”作为课程开发利用的宗旨。依托语文组和绿野文学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以《绿野》杂志为交流平台,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学习借鉴,达到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教育目的。同学们的心灵贴得更近了,一些模糊的思想情感和认识,在阅读和写作中得到了一种净化和提高。更主要的是,由于学校对于这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更主要的是绿野文学社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使这一个校本课程资源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十七年一直坚持下来,其教育影响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为了让这一校本课程资源真正保持可持续发展势头,文学社领导老师自觉用古今中外经典文化提升自我,真正做到了读写育人教师先行。例如他们先后开发了传统经典名句300句,并开展了每日一句经典名句诵读活动,定期开展经典名句诵读默写比赛。利用传统文化经典和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发了《送你一杯心灵鸡汤》青春期读写系列活动。针对学生书写薄弱的现状,从初一抓起,开设书法课,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描红、仿写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针对性的开设了《修身》课,从教育哲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调整自己心态思想言行对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意义并积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2、让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艺术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集体观念差、个人中心思想严重、科学素养动手实践能力差等缺点和不足。学校在开发利用校本活动课程资源方面,就要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具有弥补性的教育活动措施。组织相关的领导老师集体攻关,确立活动课程开发目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教育活动信息,结合自身学校实际,学人精髓创己特色。
还是以昆仑中学为例,学校开发并落实了以励志操活动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优美而富有韵律感的队列、激动人心的从自己口中喊出的励志口号,身在其中感受一种约束自己言行的美丽,感受群体齐心协力的伟大。另外,与之配套的校本活动课程还有,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篮球比赛、歌咏比赛、感恩演讲比赛等等。在这一系列校本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中,自我个性得到张扬,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培养。而且这种活动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辐射到每个师生心中,成为一种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还是以昆仑中学为例,说明一些具体做法和好处。
学校利用理化生信息技术老师的课堂教学优势,积极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与“争当小实验家”活动和“机器人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挖掘了潜能,增强了自信。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活动成绩激励了同学们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学校开展的生动式多媒体学案引领下的小组合作教学实验,更是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一个小组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基本保证有三分之二的自主学习和巩固训练拓展练习时间。更主要的是,这样的活动,促进了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学生相对薄弱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绩实在低的同学不是要被边缘化吗?这一点,学生在校本教育课程活动中进行了弥补。学校开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教育活动,贯彻“师生互为助手”理念,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真正落实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的真谛,就是帮助那些所谓差的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帮助那些相对优秀的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其自我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