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背而备 捕捉教学灵光

(2011-11-14 16:07: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品德课教学
不背而备 捕捉教学灵光

淄川区第一中学  魏传刚   2011年8月5日 09:07

 

不背而备捕捉教学灵光

在女儿的一本课外阅读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儿子李治乘舟渡渭水,龙舟上下颠簸,李治站不稳。太宗乘机教诲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好比水,皇帝好比舟,帝王有道,天下百姓就会拥护他,帝王无道,人们就会推翻他。”唐太宗通过喻理于事,喻事于理,把百姓与帝王的关系讲的非常明确,李治也能深刻的领会。假如唐太宗坐在大堂上给李治讲一些治国之道,李治未必能领会深刻。

     读后,略有所思。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为了上好一堂课,更好的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往往喜欢旁征博引,备课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誓在必夺。然而下了课后,回想课堂学生的种种反应,有时不免独自黯然伤心:学生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打动,甚至感动。

     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有千百种理由可以解释,在这里我只想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次亲身经历,谈谈我的想法。

     一次,我带着书本赶往教室上课,在离教室四、五米的地方,就听到教室里吵吵嚷嚷,我靠近了点驻足倾听,同学们主要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在讨论,甚至在攻击班里的李某某:

     上堂课是语文课,课堂上,语文老师回头板书,突然一直纸飞机飘然而至,正好落在语文老师的头上,大家轰然而笑,弄得语文老师很是尴尬,她厉声质问:谁干的。大家都沉默无语。这时同学李某某站了起来说:做这件事的人姓严。这还用猜,班里只有一个同学姓严,无疑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事情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进行,这不,李某某正遭到一部分同学的攻击,当然大多数同学都保持着沉默。

     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境下,想上好这堂课一定又不小的难度,况且效果未必好。突然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下一堂课,正好学习《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课题,难道…….,想到这里,我疾步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课第二节《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我的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急着问:第一节不是还没有学吗,怎么学起第二节了?

我没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引用课本一个案例,带领同学分析正义与非正义的后果与各自的影响。在总结时,我问大家:敢于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同学,请举手。结果是全部都举起了手,有的同学甚至举起了双手。我及时“恭维”了一番。我又问大家:有没有想做非正义的人。大家都鸦雀无声。我有意观察了一下,刚才攻击李某某的几个同学,发现他们共同的表情就是非常不自然。

火候已到,我立即切入正题!

。。。。。。

课后那几个同学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还没等大门说话,我就开始表扬上:能够同自己的非正义行为作斗争,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

通过这件事情,我觉得,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进行即时教育,尤其是能够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优势,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教育,效果要远远胜过泛泛的说教!

大千世界,许多事情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人,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外,还要注意发掘周围事物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学生的问、答等出现的问题进行即时教育效果会更佳。

从古至今,即时即事教育的例子不胜枚举,本人在应用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但在应用即时即事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恰当,要对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备课,备好课是必需的,有时不背二备,捕捉教学灵光,也同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可谓:教无定法,教无常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