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文阅读坊(5)--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2014-11-26 16:18:54)
标签:

军事

分类: 儿子的故事

       儿子期中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他却一脸沉重。我问何故,他说这次他们班整体成绩不好,所以他高兴不起来。我说你真矫情。此次考试的英语完形填空有些难,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全对了,我表扬他,他却说这说明他已经沦为应试教育的机器。我又说他矫情。他说在我面前没法做人了,如果他洋洋得意我会说他骄傲,如果他不屑我又说他矫情,他到底该怎样做呢?唉,看儿子《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吧:

 

      此书分为上下两篇,下篇名曰《怒涛拍岸》,收录的不是柏杨先生的杂文,而是一些人士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见解。

在《怒涛拍岸》中,我看到了两派(“挺柏杨”和“反柏杨”)的“斗争”。这些文人墨客似乎互不相让,互相攻击。我越读越迷茫——他们为什么如此互不相让?他们这样口诛笔伐,大动干戈, 究竟要达成什么目的?

      中国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国度,古老文明延续千年。然而,他却在1840年败下阵来,渐渐沉沦……为什么是西班牙人攻占了库斯科、把印加帝王拖下了宝座,而不是阿兹特克人焚毁马德里、使欧洲君主沦为阶下囚?《枪炮、细菌和钢铁》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或许,《丑陋的中国人》想要解决的是同样类型的问题。不过,对比来看,戴蒙德受到的非议比柏杨受到的少很多。这恐怕是因为,柏杨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引入了“中国人”这个实体。

     依我所见,这本书批判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些作者在中国人身上看到的陋习。这些陋习令心系中国人的柏杨先生感到非常的担忧。他为之心痛,而这心痛又转化为批判的动力——他要改变这一事实,用他的笔杆与那古老的僵尸作斗争。这斗争、这批判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它来唤醒人们,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不足,并最终完善自身。他用心良苦,立意高尚,同时对一些社会现象观察之细致、分析之精辟,令人钦佩不已。

      然而,“中国人”的概念被引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实体一直在干扰着读者,让柏杨先生的那些批判不得人心。在我看来,许多人之所以读完《丑陋的中国人》后愤慨不已,大有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之势,不是因为他们不认同柏杨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而是他们不认同柏杨先生对“中国人”概念的引入。批判“中国人”,可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但也很有可能减弱读者的赞同度——有时候,批判“中国人”的锋芒会变得过于锐利,盖过主旋律。

      总之,读《丑陋的中国人》,多几分宽容,多几分理解,不要被冲动——不管是挺柏杨还是反柏杨的冲动——左右,才是真正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