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研究做出的“毛病”,强调什么事情做了要讲究可见的“证据”,否则就等于没有做。儿子虽然开出了2014年他的书单,但我说,你如何证明你真正看过这些书,并且从中有所收获?你如何传递这些书对你的影响,激起更多人读它的渴望?儿子没吱声,却在APEC放假第一天发给我了他写的一堆书的读后感。我一看,证据确凿,于是一一公布。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极佳的科普读物。在一个问题上提醒了我,在另一个问题上点拨了我。
所谓提醒,就是提醒我:物理学的语言是用数学书写的,科普读物不能让我们掌握真正的学科,只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样。
《量子物理史话》大部分是用日常语言写就的,当然也引用了不少对量子物理有重要意义的公式,甚至还包含了一些“推导过程”。我相信,这一特征是它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本科普读物,若数学成分过多,则可能使可读性大打折扣,以至于失去“科普”的身份。不过数学成分过少(不光是引用公式的数量,还有其中对“数学成分”本身的提及)或许也会有很大的问题,容易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状况,使一些富有科学热情的读者背离主流科学道路,步入非数学的歧途,试图用日常语言来探究真理,不幸地以为这是真正的科学(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人身上,不过据我了解现在他们由于阅历的增长而有了思想上的转变)。而《量子物理史话》则恰到好处,不但使用日常语言来传递知识,还引用数学来警示读者:你们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堆结论,要想进入那科学的殿堂你必须拥有数学武器。
所谓点拨,不得不提及另一本书,《西方哲学史》(挪威人所写的那套)。
通过《西方哲学史》,我听闻了一个概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哲学的影响(这便是为什么牛顿、伽利略、达尔文、爱因斯坦和马克斯·韦伯等人会出现在哲学史中),并似懂非懂地认识了哲学同科学的关系。如今我读《量子物理史话》,惊讶地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似曾相识”。仔细反思,不难发现“本质”、“形而上”、“实在”的身影,更不难发现“无意义”的身影,它们令我的思维联想到了哲学问题,进而联想到了科学同哲学的关系。显然,面对难以理解的量子力学,一些科学家并不满足于那些实用的理论,而是要不断追问那几条公式背后所描绘的宇宙图景。读到这里,我总是会想起我对分析哲学的粗浅理解:存在一些语言的误用,导致我们去问一些“傻乎乎”的、不可能有好答案的“坏问题”。这种联想也许禁不起逻辑的推敲,但至少它让我有了一种“联系上了”的感觉。在这两部书背后,我模模糊糊地看见了两杯颜色各异的溶液,它们大致在发生扩散现象,在我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不成形的图景。虽然这样的不明晰有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伟大思想,可事实即是如此,我又如何能忘却?能做的,只有在时间箭头上勇往直前,继续阅读相关书籍,以理清那无可言说的感受。至于《史话》到底是让我更明白了还是更糊涂了,我想“有胜于无”,故可谓之“得到点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