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lame of
Attention是我们国际教育学院高中国际部校长向儿子推荐的读本。儿子跟他聊了很多哲学,让他有些担忧。他说,这些思想都是儿子看书得来的,但他的经历不足以支撑他的这些想法,如果不正确引导,他可能会go
mad(发疯),所以推荐了这本书。儿子很喜欢这本书,具体表现就是看完以后自发地写了一篇读后感。我说每看完一本书你都写写呗,他以“not
being inspired”(没有获得灵感)搪塞我。我想也是,如果为了写而写就不真实了,所以,拿出这篇难得的“being
inspired”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来共同感受一个14岁孩子对世界和对自己认知的“挣扎”。
印度是一个孕育了释迦摩尼的国度,其思想界别有洞天。然而几本西方哲学史下来,我的脑海中已经堆满了逻辑、论据、理性等词汇,睁开眼睛便能看见它们发酵出来的霾。因此,我或许已经与书中所提倡的那一类洞见无缘。
我只是将这本书读了一遍,了解了其大致思想,故在此记录的并非对其内容的分析,而只是一些略显杂乱的收获。
理解一种思想时,尤其是一种与之前所认识者大相径庭的思想时,我不自觉地会去首先关注其真理的标准,或者说其所支持的“探究真理的方法”。真理标准之问题,一直是我心中的第一问题,这大概是由于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罢。
那Krishnamurti的真理标准又是什么?我感觉,其真理标准并不明晰(毕竟不是西方哲学),不过有很强的个人指向。By个人指向I
mean一种希望读者自己去慢慢理解、自己去掌握的倾向。此书中有九讲,基本上每一讲都要强调一遍,这本书的作者不是来教化你的,而是来和你一块儿去探索的。
不过自然这里又有了“自我指涉”的问题。如果真理不能被教化,那么“真理不能被教化”是不是一条企图要被教化的真理呢?还是我根本就理解错了“教化”的含义?
先把这团乱麻放下吧!书中的observe也是值得关注的。那些大篇幅的关于observe的讨论让我想起《三体》中的名句:“通过忠实地映射宇宙来隐藏自我,是融入永恒的惟一途径”——这是三体人的哲学,更是他们的美学。天地间只有“所是”,而“所应当是”是人类对自己的永恒折磨。应对fear的办法便是要去直面它,observe它,与其融为一体,因为恐惧即我、我即恐惧。
本书的推荐人在与我讨论时,强调What you need is inside you. If you
pursue it on purpose, then you are pursuing something outside you –
the word, for example – and get into the wrong path.
因而阅读这本书,引发我最大思考的是如何调和几种有根本性区别的思想之话题。真理究竟存不存在?问题的边界在哪里?多元?多元?我恐怕需要去听听维特根斯坦的终极理论,寻找心灵的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