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面对400多位海淀区小学英语教师,我分享了《不颠覆,不英语 ---
讲孩子的故事,认我们的方向》的讲座。在准备这次讲座时,同事们提醒我,这可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小学英语老师群体之一,您可别说课内英语的“坏话”,伤老师的心。
不过,我决意让老师们“伤心”,因为不痛不痒地讲一场,用不着我来;因为我是他们的一员,爱着他们的爱,痛着他们的痛;因为现在课内英语的状况不是某个老师以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深刻自省,成长起来的孩子就会成为我们职业的终结者。
我用我所教的孩子们英语成长的故事,诠释了外语教育的三个支柱:体系、阅读和素养。简单而朴素的三个柱子,成就孩子的英语没有悬念,但为什么只能在北外青少落地,却离公立学校那么远?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机会深度接触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育领域,一是和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团队商议明年开校的一些准备工作。这个团队的核心都是从公立学校走出来的名校长、名教师,他们对教育的热爱溢于言表,而他们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功成名就的公立校体系,要在这样一所私立学校从零开始,是因为他们越有梦想,就越能深刻地体会到体制的束缚。
二是参与高校支持中小学办学项目,发现行政拍脑袋式的管理与教育者办学自主权之间的力量是如此的悬殊,所以,尽管大家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在任何人的掌握之中。
三是阅读了一些关于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论文,发现拍脑袋的学者也和官员一样比比皆是,没有调研,没有数据,没有分析,充斥的是个人的想法,在论文中竟然能够出现“岂不更好”、“都是人才嘛”这样根本上不了学术台面的话语,也难怪中小学英语教学如此浮夸,做了30年(1983英语正式进入高考到2013英语又开始一轮改革),还在做文字游戏,是3500词合适呢,还是3050词合适呢?是一年级开始学英语好呢,还是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好呢?这种数字变化能够改变中国英语教育什么!
所以,再依托现在的课内英语体系谈论英语教学的创新难有突破,我的三本书都曾经写过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希望孩子真正学好英语,就不要指望课内。”但都被编辑修改成了更加温柔的表达。在这次的分享会上,我还是当着所有老师的面,说出了这句话。我知道,这一定太绝对了,但是,改变和创新需要强刺激,需要对自己的彻底否定,否则我们饭碗端得好好的,费那劲干什么呢!
一位老师在听完讲座后发来这样的信息:今天听了讲座,非常震撼,也非常及时。作为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可以拯救我们的学生及自己的孩子,培养他们成为有灵魂、有思想、有信仰的新生一代!
只有颠覆,才能超越!在此,与所有怀有梦想、不安于现状的英语教师们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