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原本是我给本周五即将录制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节目《老师来了》准备的,节目组让我在节目中讲孩子学英语的故事。但,现在不用等到周五了,如果大家看到了昨天和今天在各大网站和纸媒上发布的关于“市教委召开高等院校参与北京市中小学发展工作推进会”的新闻,就会知道颠覆的现实版已经蓄势待发了。
一会儿宣布着英语中考降分、英语高考降低难度分等级社会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设英语课,一会儿又牵手几大外语特色高校帮扶中小学的英语教学、给每个学校配备至少一名外教、挂牌附小附中共建,老百姓不迷失才怪!
无论在改革中“失宠”,还是在改革中被“宠幸”,为什么总是英语首当其冲?
因为在所有学校教育的学科中,就是英语最“捣乱”,它是那么重要,却又教得(或者说学得)那么不好,所以,又想毁灭它,又不得不供奉它。这种纠结的情绪从政策的摇摆中已经一览无遗。
在这场推进运动中,北外将挂牌万寿寺小学和中学,并且将帮扶周边至少10所学校的英语教学,北京市教委将拨专项经费支持帮扶行动,北外国际教育集团将在这项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旗下的“北外青少英语”品牌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颠覆能力。
不颠覆,不英语,我们的颠覆从自己的孩子辐射到了其他的孩子,从课外的北外青少英语辐射到了课内的帮扶计划,这些发展足以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无论课内英语政策如何动荡,它都无法改变英语作为21世纪国际素养重要组成的现实和未来,无法改变家长对孩子英语教育的诉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