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时间写自己的博客,偶得儿子的一篇演讲稿(配PPT),和大家分享吧。这就是学好英语(不是笔误,是“英语”)的结果 --
更爱汉语!
先生,同学们,大家好。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学期第一堂语文课上,每位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活动?我当时说,我感觉汉语是一种优越的语言,但那时我的看法比较片面,而且知道的也比较少,所以不能说出这一论断的依据。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丰富了我对汉语和其他语言的了解。近来,中国迎来了又一次教育上的变革,英语的重要性被降低了,人们扬起了重视汉语的大旗。我认为,汉语的确有优越之处,我们应当为掌握这种语言而感到自豪。这是因为……
首先,请看这张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总人口数约为11.9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5.22%。相比较来说,第二名西班牙语的母语使用者仅有4亿多人,几乎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数据中所谓的汉语,是包括了各类方言的。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听懂南方的一些方言,但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语是高度统一的。
其次,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至今通用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也就是说,在汉语诞生之前被创造出来的语言都灭绝了;现在还没有灭绝的语言,它们的历史都没有汉语悠久。
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好处在哪里?其一是我们的语言蕴含的文化丰富。还有,现代标准汉语是分析语,而英语等语言则是屈折语。这两类语言有什么区别?通俗的讲,汉语中一个词是一个词,它不会变。而英语等屈折语中的词汇,它们有各种变化,比如依据时态变为过去式或将来时。还有一个更变态的是“格”的变化。“格”是屈折语中名词的变化——大家看,动词有时态变化已经够让人头疼了,现在像德语、俄语一类的语言,它们的名词在不同句子中还会有变化。德语有四个格,俄语有六个格,听说拉丁语还有七个格。英语中也有“格”的变化,比如“me”是“I”的宾格,“his”是“he”的属格,但这些“格”的变化仅限于代词,已经退化了。英语名词的属格已经大部分退化为了“__’s”的形态,而且仍然在持续退化中。比如猫尾巴从“cat’s
tail”变为了“cat tail”,“cat”这个名词已经失去屈折变化了。
研究表明,古汉语也是有屈折变化的。但现在为什么消失了?很多屈折语都在失去它们的屈折变化,向分析语的方向演变。这不可能是退步,我相信它一定是语言在简化自身上的一种进步方式。经过岁月的磨练,汉语已经抛去了屈折变化的枷锁,成为了先进的分析语。
再次,汉语词汇比英语词汇更先进。德国的莱布尼兹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这是怎么回事?以十二个月份的名字为例,我们是一个数字加上“月”字,英语则是几乎没有规律可循的长单词。还有,剑桥推出的各类考试中,有专门的法律英语和经济学英语的考试。英语的各类专业词汇都非常复杂,虽然也有词根可循,但远没有汉语的专业词汇好理解。更要命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词汇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名词被不断创造出来。据说,英语总词汇量在本世纪将突破100万大关。相反,很多汉语的专业词汇都可以根据组成它的汉字来揣测其含义。更多例子请参见化学课本后的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最后,有一个故事,称:连文盲都能从联合国工作文件中找出汉语的版本。为什么?因为汉语版本肯定最薄。我今天带来了一本英汉对照的书,这部分是英文,这部分是汉字。前排同学能清楚的看出来,汉语部分比英语部分要薄。这说明什么?维基百科上有这样一段天书:
汉语的音节效率比较高,也就是说,单个音节的信息密度比较大。因此音节速率不用太高。如果将汉语延深入汉文,则汉文的信息密度更大。文言的汉文其信息密度在全世界无出其右者。因此汉文的阅读效率相当惊人。
其实,英语和汉语都属于信息密度较大的语言,但汉语的信息密度要高于英语。信息密度高,阅读效率高,好处在哪里?理论上说,一个只会说汉语、读汉文的人,他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获得的信息比一个只会说英语、读英文的人要多,他的学习能力和思考速度也相应的应该更强、更快一些。
啊,汉语是一种多么先进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英语?
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是美国,它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掌握有各类先进的科技。英语虽然不如汉语,但它主宰着世界。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应当去学习英语或者外语,学会使用这种主宰世界、掌握先进科技的语言,将先进科技乃至世界的主宰权带给我们的母语——汉语。
其次,翻译过的文本,不但其质量得不到保证,其语意、其美感也会丢掉很多。为了不被像曼德拉追悼会上的“手语大忽悠”一样的人欺骗,我们应当学习外语;为了获得知识,为了自己的人格发展,我们也应当学习一门外语,来获得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从多元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学习一门外语。思考时,不能一味从先进的汉语来考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智商,用其他语言思考一下,我们便能得到新的启示。
汉语万岁!我的演讲结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