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三个TED演讲很有感触,Joshua Klain的乌鸦的智慧,Frank Warren的50万个秘密以及Matt
Cutts的30天尝试一件新鲜事儿。Joshua因为朋友的一句话“你不可能驯乌鸦”,结果他用了十年业余时间让自己成为了乌鸦研究专家;Frank因为无法摆脱纠缠自己的秘密,启动了post
secret(寄出秘密)活动,最终建立了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postsecret.com网罗秘密的网站;Matt号召大家把自己一直想做但却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没有实现的事情做它30天(比如每天拍一张风景照),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同。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不是出于真心的爱,谁能够刻意地想出来?而恰恰是出于真心的爱,他们才能取得了超凡的成功,并且自享其乐。
2012 国际学生测评(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
PISA)结果出炉,65个国家51万名15.3 - 16
.2岁的孩子参加了数学、科学和阅读三门学科的测评(内容相同,语言是母语),中国上海再一次在三个学科中傲居首席,超过第二名至少30分,2009年中国上海首次参加PISA也是这一结果,当时给国际教育界带来了不小的震荡,因为在中国参加这一项目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在三个学科中都获得平均分第一。中国上海此次蝉联,15岁孩子们的学科实力不言自喻,好得如此一塌糊涂的孩子们,我们还期待他们什么呢?
我好像扯远了,PISA的结果和匪夷所思的爱带来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那就再扯远一点儿。最近留学申请进入倒计时,我们发现周边托福得100多分、SAT超2200分的中国孩子比比皆是,但是这已经不能成为他们进入世界名校的保证了。因为在世界名校申请这个层面上,分数已经不重要了,大家都是高分,差几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重要的是你如何证明你与众不同,如何展现你发展的潜能,而这种不同不可能编造出来,因为它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情实感,经历了长期持之以恒的发展,并且积累了完全呼应的证据或数据。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高分的孩子显得苍白无力,他们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他们甚至对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了,就是有点喜好也不免带有功利的色彩。
两周前我的CAE班结课了,家长们问我孩子们(最大13.5岁)接下来学什么?我和家长们分享了孩子三个不同目标(国内一流大学、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外顶级大学)应该走的路径,但是,我最想告诉家长的是:孩子们的英语已成,他们更加需要的是拿出时间做梦和追梦了。他们从现在开始就是不再学英语了,只要不退步,他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世界一流大学,而另外一只脚呢?
我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腾出这只脚来,好好地探索、发现、经营、传播自己真心爱的一样事情,让它产生可见的影响,让它感染更多的人。
儿子喜欢读书和写作,所以他的出版物成为他这一爱好的见证。当然,孩子们喜欢读书,不必都走自己出书这条路。组织个读书俱乐部,创办一个网上读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办一个小展览,发起一个调研项目,这样不仅使孩子的爱好得到物化体现,更能够通过这些事情让孩子更深地挖掘自己的爱好,并且持之以恒。
总而言之,把孩子的学科学习交给学校吧,大可放心,他们不眨眼地拿下世界第一。稳步规划,让孩子们在小学成就日常英语能力,在中学成就学术英语能力,从此一辈子不再被英语所纠结。同时,始终如一,鼓励孩子做好一件他们真心爱的事情。如此这般,孩子的成长没有悬念,他们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定会幸福快乐过着有质量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