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煜辉:中国券商的“高盛”之路还很长

(2014-12-13 12:08:18)
标签:

杂谈

刘煜辉:中国券商的“高盛”之路还很长。

金融业务如果能从“融资”资本化向“融智”资本化转变,这才是它们获得高估值的基础。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开展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整套金融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客户的“影子CFO”。有了这个,你可以想象中国的“高盛”故事。

这个边际可以无穷大。所以当下互联网模式为什么受到资本追捧。

中国券商盈利短期内能与股票交易量脱敏吗,中国券商股今年业务主要贡献来自融资业务的暴涨,以及融资带动的交投活跃,加杠杆引致息差收入是其主要增长点。跟前两年传统银行业务没什么本质区别。同时还有一个约束,它的加杠杆的资金还是来自银行。凭什么同一个业务,券商卖得要比银行贵3-4倍。

无疑,中国证券市场未来五年成长的空间极为宽广。但这个成长的分享着不只是券商,而是全部的金融,而且金融开放大势所趋,这是意味着各行业的壁垒可能被推翻。特别是银行混业恐怕是不得不加快一步。宏观条件的变化(投资和储蓄账户的关系)和127号文出台,监管套利加杠杆的路径被封杀,从银行的ROE=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看,银行只有走向依靠风险定价能力和主动资产管理能力(理财 证券化)来实现竞争力的方向。

随着监管体系的重新调整,非银牌照的限制最终会逐步放开。

竞争才能提升行业的效率和附加值,最终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极大地惠及经济。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你要买入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的美好憧憬,更大机会或是选择传统银行模式的转型。

证监会查不查两融,其实根本无所谓。因为这最终是个资金市场的事(银行资金),某种程度证监监管部门说不上话,这涉及到宏观职能部门。

杠杆融资简单讲就是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股票交易量的急剧放大导致利率全面上涨,演变成宏观问题。打乱了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交替适应新常态(释放总需求下行压力)的既定节奏。

你不要去猜测和打听会不会查银行资金进入股市,这毫无意义。当这个事变成一个宏观负担时,逻辑上讲就是一定会进行处理,让股票交易量回归一个温和状态。

具体怎么做也不用徒劳地猜,技术上在我们这个体制下没有什么难题。方向无非是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有所限制,有所降温呗。

如果你憧憬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个我坚信),买入券商是相信它“融智”能力的提升,是“融智”的资本化,这个应该得到褒奖;如果你仍纠结于股票的成交量,你买券商还是买它“融资”的资本化的话,我感觉你得悠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