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商之源”渔梁坝

(2019-04-08 08:35:07)
标签:

渔梁坝

徽商之源

江南第一都江堰

鱼鳞街

徐翀摄影

分类: 福建安徽广东香港澳门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徽商之源”渔梁坝

  隋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

“徽商之源”渔梁坝

  绍定二年(1229年),袁甫复指挥江东,乃委派本州推官赵希恕督办渔梁坝修建事宜,得闽工甚精,开始凿山取石。

 “徽商之源”渔梁坝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尽去坝心灰沙,成为全部砌石的重力滚水坝,此后又多次修茸。

 “徽商之源”渔梁坝

  明万历三十三年(1670年),重建渔梁坝,现有修坝记事碑可考。

“徽商之源”渔梁坝

  作为新安江上游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拦河坝,渔梁坝可以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

“徽商之源”渔梁坝

  渔梁坝工程浩大,建筑方法巧妙。

“徽商之源”渔梁坝

  跨江而卧的渔梁坝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的大坝,全部用青一色的重达一吨以上的巨石垒砌而成。在垒砌时,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一来,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在同一层条石之间,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以石锁互相衔接,使整个大坝犹如一个整体。

“徽商之源”渔梁坝

 渔梁坝的坝面,中间还专门设计了开水门,可用于排水。

“徽商之源”渔梁坝

  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这样评价:“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州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农业收入不足以自给,许多人在无奈之下只能外出经商。在徽州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说法。而这一丢的起始点,就是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受地形影响,古徽州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当地的大小商贾只能依靠丰富的水运资源,从新安江上最大支流练江中放排出水,再转入新安江,继而飘摇至苏浙等地,把茶叶、木材、棉布、丝绸、纸墨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茶庄和市场,并最终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徽商之源”渔梁坝

  作为新安江最上游、规模最大的渔梁坝,担当起了这份重任,徽商中的十之八九都是由此走出徽州的。

“徽商之源”渔梁坝

  所以,渔梁坝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重要的还是横跨明清两代的徽商之源

“徽商之源”渔梁坝

  借助新安江这一水道,一代又一代的徽商从渔梁坝走出,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徽商之源”渔梁坝

  站在渔梁坝上,只见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沿江是被称为鱼鳞街的老街,蜿蜓一公里,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街道两边仍旧能见到旧时的门板店面,以及各种老店、老铺、老庄号,重楼挑檐,鳞次栉比。

“徽商之源”渔梁坝

  历经千年的渔梁坝,依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现在,任重道远。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徽商之源”渔梁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