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于伦敦海德公园角的皇家炮兵纪念碑是种种危险记忆的冰山一角,威胁着环绕这个岛屿的交通,把过往不愉快的事实摆在人们眼前。

有时想想,战争的恐怖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史蒂夫·平克在他的新书《人性中的优点》中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暴力趋于弱化的世界,与过去相比我们的时代如此祥和,以至于我们不能也无法相信自己这么走运。事实确是这样——特别是把这个世纪与1914到1918年间相比。将近一千万士兵在一战中阵亡。这一数字要比今天战争的死伤人数高出很多,至少从英国军队的角度看是这样的。在近期的战争中,只有两伊战争能与之相提并论,因为战争中战壕战与毒气战的使用,
1980至1988年间,有上百万人在战争中丧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以来都是有组织大规模杀戮的极端例子——也是对世人的警醒,因此,对于一战的记忆永远不应消退,即使引起一战爆发的偶然事件,那个1914年六月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暗杀,距离今天已经将近100年了。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我在此向英国遗产署致敬。在阵亡将士纪念日之际,英国遗产署将皇家礼炮纪念碑清理整修一新。上周,我去看了看还搭着脚手架的纪念碑:在近处细看,你会发现这里确实需要一些修整,特别是围绕纪念碑表现炮兵战场情景的浮雕部分。
纪念碑由查理•贾格尔和莱尼尔•皮尔森创作,体现了技术与人体惊人的冲突撞击,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形象写实的手法与当时现代主义的大胆抽象结合(纪念碑于1925年揭幕),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混搭更突出作品的巨大力量。


一支巨型榴弹炮指向天空,似乎正要向伦敦开火,然而这支榴弹炮却是用石头雕刻的。经过伦敦遗产署的清理,这支枪看上去比以往更白、更细、更具幽灵感。将强大的金属武器通过石雕进行艺术再现,传统的雕塑价值观和机械化战争的残酷性在这里迸发冲突矛盾,使人惊叹又感到荒诞的意味。
然而,此行去清理现场所吸引我的不只是站在支撑榴弹炮的那些石块上,更重要的是能够近距离仔细观察下方的浮雕。乍一看,浮雕上的每个场景似乎只是炮兵工作状态的传统展现,是力量与张力的再现。不过,定睛细看,这些场景有如戈雅的画作和多纳泰罗雕塑中表现的的梦魇。正如德国表现主义对战争的再现,这些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表现了西线的混乱、肮脏、乏力与无益。
走在木板上,我仔细地一个一个研究这些浮雕,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双靴子,从拐角处探出来。是不是英国文物局的石匠工作的时候睡着了?很快,真相大白,我所看到的是一位阵亡的炮兵,由铜铸成。从我所站的位置看起来,他就像曼坦那笔下描画的死去的耶稣。以任何角度看他,都一样骇人。这是环绕纪念碑的四个铜铸人像之一。另一个,向着迎面而来的车流张开双臂,正如身着裹尸布样披风的耶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