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2011-11-02 20:58:22)
标签:

交通运输

雨果

b2b

巴黎地铁

分类: 法国文化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离开亡灵的地下世界,我们很快就会来到生者的地下世界。他们离得是那么近,也难怪人的生死两世之间也是瞬间可及的,不仅感叹人生苦短,生命的脆弱。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巴黎的地下世界(二)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在巴黎乘坐地铁方便快捷,四通八达。毫无疑问,地铁是巴黎地下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巴黎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建造地铁的城市,但是巴黎的地铁站应该说是最多的,而且巴黎地铁站和站之间的距离非常短,有的间隔只有几百米之遥,常常是地铁列车还没开起来就又要减速了。对于巴黎人来说,地铁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经常自讽,说巴黎人的一天生活只有睡觉,地铁和工作了。(DOU-DOU,METRO ET BOULOT)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站在巴黎市区的哪一个点,哪一条街道上,离您500米之内肯定有个地铁站,一旦地铁瘫痪,巴黎人的正常生活就会被打乱。乘地铁是很容易的,即使您初到巴黎,凭着随处可得的地铁图,您不用别人陪同就可以游遍巴黎所有的名胜。在地面上您可能辨别不清方向,一上地铁,您就不会迷路,这是千真万确的!

    1900年为迎接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办而兴建的地铁,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目前的巴黎地铁有14条线路,380个地铁站,全线总长211公里,将整个巴黎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密集的地下交通网络。有人统计,巴黎地铁每天运载乘客450万人次,占大巴黎地区人口的40%,全年达11.6亿人次。地铁每年的运行里程高达4000万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进行100次旅行。

     除了14条普通线路以外,巴黎还有5条快线地铁,只要买一张快线地铁的车票,就可以与普通地铁换乘,它的站与站之间的距离要比普通地铁大,运行时间长,由于它一般都挂有九节车厢,比地铁长出许多,所以站台规模也都比较大。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夏特莱(Chatelet)车站是它们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多条地铁线的交汇点。车站长300多米,宽80米,规模居世界地下火车站台之首。上下五层,像迷宫一般。可见巴黎的地下已经被地铁给掏空了,蜂窝状的隧道编制成一幅大网,网住了巴黎的地下生活。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地铁的一大特色,就是地铁站台的装饰布置。喜欢巴黎的地铁是因为几乎每个地铁站都像是一道风景线。其中有现代的、文艺复兴时代的等等风格。设计独特,别出心裁的站台,即使只是在列车经过的一刹那瞥见,或是短暂停留,却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巴黎的几座地铁站台是当初修建一直使用至今的,已是“百岁高龄”的“老人”了,可如今却依然以他沧桑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乘客。例如卢浮宫下面的车站,站台上效仿卢浮宫博物馆搭建着几个展台,里面陈设着卢浮宫馆藏的复制品,让乘客没到卢浮宫就已经感受到那里的气息,幽暗的射灯光柔柔地洒落在艺术品上,透出一种古老沧桑和神秘。你会感到你来到了个小博物馆,古埃及的雕塑静静的站在那里。如果你去arts et metier 那一站,你会错觉你可能在太空舱里一般,因为整个内墙全部用金色的金属皮包裹着伴之乒乓球大小的铆钉。墙上还镶嵌有船上的那种小圆窗子。一号线可能是最时尚的一条地铁了。在la defense 这一站或者香街这一站常常可以看到俊男靓女的白领,这些人穿着考究,身上有淡淡的kenzo或者浓郁的chanel香水味道,这倒是和巴黎时装之都这称号倒是吻合。男士们通常有个很精美的公文包,腋下夹着一份报纸,而金发女士们则是一身职业装加上一个意大利名牌的手提包,脖子围着漂亮的丝巾。路易威登一类的奢侈品在挤地铁的人群中晃动。

      而位于“巴士底”的地铁车站,站台的墙上则绘上了当年法国大革命的巨幅图画,色彩和人物的表情用的夸张而又不失史实。当年的血雨腥风似乎就在眼前,经过的人甚至可以感觉到那隆隆的枪炮声。著名的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旁边的地铁站,也极具特色。它的顶棚是用带图案的白釉瓷砖铺成的,浅黄色调的柔和灯光把顶棚映射得温馨舒适,全然感觉不到地下的阴凉冷硬。顶棚图案是由一只姿态优雅的鸽子和数十个风格迥异、五颜六色的签名构成的。看似简单的一幅画却又回味无穷,恰恰反映了周围拉丁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曾经在海外文学上看到法国人会将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诗写在地铁里。害得我每一站下来都东张西望,遍寻四处未果。 

有许多地铁的长廊里挂着这个地铁上面的建筑百年变迁的照片。地铁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在报站的时候你会听到弗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的名字,你会听到苏联的城市名字斯大林格勒,你会听到城市的名字奥尔良,你会听到大文豪雨果。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而你如果到了sante denis,上了车后你会发觉你很白,猜到了吧,全是黑人,那个区域住了几十年的黑人。车厢里的气味为之一变,呛得你喘不过气,逼得你迅速跳下车,落荒而逃。我不是种族主义这,但是在巴黎对两种人我有看法,他们是极不安全的,特别是地铁里,一是黑人,二是北非的阿拉伯人,他们的年轻男孩成群结队在地铁里偷窃和抢劫,受害者多是中国人,地铁里摇摇晃晃走路的都是黑人,穿的一身宽大耐克或者阿迪达斯运动服,带着耳机。有时候还可以看见醉汉睡在地铁里,不止一次的看见流浪汉在地铁里面随地小便,警察倒是不管。 他们是这个地下世界的阴暗一面。

    巴黎的地铁,这实实在在的古董与巴黎这座同样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完美的结合着。难怪有人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繁荣,地铁已经成为巴黎人的生活命脉,同时也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现代地铁文化。地铁这一广阔的天地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各式各样的商店,食品、书报、服饰,不一而足,生意都做得相当红火。与此同时,地铁也成了巴黎许多街头艺人和乞丐们求生存的主要地盘,一幕幕的“人间戏剧“每天都在巴黎的地下世界里上演。

    艺人们有的以手风琴或吉他伴唱,有的携自制音响伴奏,全情投入,既以此谋生,又自得其乐。这其中不乏真正的艺术家,据说能在地铁里卖艺表演,还要通过地铁公司的审核批准,不合格的就不允许表演,他们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持证上岗呢。而靠嘴皮子乞讨的人也是各显其能,一上车就来一通长篇演讲,失业、疾病、挫折,似乎人生的苦难都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卖艺还是乞讨,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从不“死缠烂打”为难乘客,用自己的劳动文明挣钱,从来不向乘客开口。乘客愿意慷慨解囊的他们道谢,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他们也会客气地说声再见,再到别的车厢开始下一幕的“表演”。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在五光十色的地下音乐世界 里 ,流动的乐者们奏完一曲,必定下车,再上另一节车厢演奏,就这样接连不断地辗转于一节节地铁车厢和一个个地铁站之间——他们用跳动的音符舒展人们紧绷的面孔;用个人的技艺维持着自己漂泊的生活。这些乐者是巴黎地铁的一道独特风景,他们被人称为巴黎的“地铁音乐家”。

    地铁音乐家们常常将演奏看成是一种职业,一般都会自觉遵守“先来先占位”的潜规则,没有恶意争抢的现象。“同行”之间也算友好,见面时都会点头致意。有的人“下班”后还会去酒吧喝一杯。一位常在Chatelet车站演奏的黑人萨科斯乐手还友好的告诉他的朋友,等他去度假的时候,他的朋友可以去他的“地盘”表演。另外,加入这个演奏圈子的也不乏酷爱音乐的公司职员或利用假期来巴黎观光的外国游客,甚至还有地铁司机。难怪许多艺术作品都以地铁为创作主题,因为在这个精彩的地下世界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人生。常有一些古典乐在地铁里可以听到,当然还有黑人的打击乐器。每次经过一号线和四号线的换站处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美妙的音乐。很有意思的时,经过换站的人行色匆匆,而他们则是泰然自若的拉着大提琴。我曾经驻足良久,因此听到过巴赫、圣桑的作品。都是一些自己组合的小乐队,自己灌了唱片在地铁里卖,四号线到底的奥尔良站上常有管风琴演奏,而chatelet 的站头上也会有些黑人演奏爵士乐。我觉得手风琴才是地铁里的主旋律。它激扬,欢乐,富有流动感,把路人的支离破碎的美好记忆连接起来,抹掉了旅者疲惫的心情。带给人们紧张都市生活之余的轻松,身心疲惫之后的短暂调息。

    通往13区中国城的七号线上总能听到一些亲切熟悉的乐曲,暖暖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渔舟唱晚》。。。一曲曲的听,浓浓的思乡之情,婉约惆怅,每个客居的国人都会有思绪的共鸣。这些华人都是国内知名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或留学,或投亲,为了生存不得不融入地下艺术家的行列。有些时候想不通为什么他们放弃安逸,万里之遥来此艰难度日,细想起来也难怪,每个人的信仰和追求不同,有人喜欢精神的不羁自由,有人喜欢政治的自由民主,有人爱文化,有人爱金钱,也有人爱美女。不是吗,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他的方向由自己去选择。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巴黎的地下世界(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