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都可以证明共同的利益与命运,才能导致国家的认同,才能形成可靠的爱国主义文化。今天端午节,是三闾大夫屈原在这一天抱石沉入汨落江的日子。故端午节,也是一个纪念爱国诗人的日子。屈原被尊为中国诗、辞之祖,以其九歌、离骚、天问,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闻名。屈原作为楚国的贵族,楚国的兴衰存亡关乎其现实利益与尊严,他的爱国情怀是很真实的。与屈原同时期的人物,商鞅、张仪、苏秦、公孙衍,却是另外一种态度。它们离开母国,投身别国,为的是实现个人抱服,一展平生所学,成就个人功名。为何商君、张仪等要选择这样的立场呢?因为他们的母国存亡、兴衰,与他们的尊严利益无关,他们都以落泊、不受重用的状况离开母邦寻找出路,商鞅、张仪直接帮助秦国灭他的母国。
以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国家立场来看,屈原所宣示的爱国情怀,受后人尊崇,是七百多年后另一个诗人宋玉的贡献。屈原生活的时代以及死后几百年间,并没有以爱国情怀受到认可。个中意味,值得现在思考的。
大一统后的中国历朝,我认为一直讲究的是忠君而并非爱国。儒家文化极尽所能,培养的忠君文化,并不排斥改朝换代后儒生们在新朝继续服务。他们只是要过忠君这道坎而已。
所以,现在所有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的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这些榜样,他们其实更多地表现忠君文化,而不是爱国文化。以岳飞为例,他所忠于的那个南宋皇帝,才是祸国的根本,而岳飞是死忠皇帝的。
中国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重树其物质基础。就是宪政体系的扎实构建,使人人享有人权、尊严,命运与国运同昌。否则,有钱、有文化的精英,去国投美、入欧,他们以取得他国国籍为荣,中国教育及政治正在培养大批的张仪、苏秦,爱国主义就没有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