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011-12-05 10:22:42)
标签:
武康幼儿园杂谈 |
分类: 优秀论文 |
摘要: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依据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幼儿园教学实践,梳理和总结提高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素质
一、问题的提出
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能被充分发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效率都能大大的提高。哪些因素会影响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仔细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好的教学素质
2、活动实施前是否具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3、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幼互动
4、教师能否做到教学后的有效反思
这些都是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依据其影响因素,结合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提高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二、提高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1、选择适合本地、本园的教学内容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本地、本园幼儿的教学内容。 因为活动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幼儿的兴趣、幼儿自身体验和知识经验。幼儿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经验,才能有话可说,活动实施过程中师幼之间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幼儿才会有收获。比如在开展《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活动时,教材上“家乡”这块内容是按照杭州来编写的,所以对于我们德清的幼儿来说杭州就显得有点陌生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来开展主题活动:德请——美丽的家乡,如“家乡的特产(山芽儿早园笋、 清溪花鳖、雷甸枇杷 ),家乡的建筑(千秋广场 、春晖公园),家乡的自然风景(莫干山 、下渚湖、防风寺)。教学内容的调整,为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目标必须简单明确
有的老师在制定目标时喜欢运用“通过……发展幼儿……”的句式,这样的目标虽然具体,但是不够简明扼要,太罗嗦。
★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过高或过低
比如小班音乐活动《高人矮人》,教师制定的目标是“让幼儿区别高音和低音,并根据高音和低音做相应的动作。”这个目标对小班幼儿来说是过高了,不论老师怎样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怎样巧妙引导幼儿,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时,我们老师要认真把握“度”,要遵守“跳一跳、摘得着”的原则,即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目标要关注教育的多重性价值(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
比如小班教学活动《甜甜的和酸酸的》,原来定的目标是:感受葡萄甜甜酸酸的味道,丰富幼儿的味觉体验。在考虑教育的多重性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两个目标★初步学习量词的运用:一串葡萄,一个葡萄。★体验和同伴分享的快乐。
3、选择实用的教具和操作材料
教具、操作材料选用时,老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它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根据活动的需要,操作起来要方便。例如,一次幼儿园音乐优质课展示交流活动,我设计了托班音乐活动《谁来了》,在准备教具的时候我仔细琢磨,假如用图片的形式来引出歌曲中的动物形象(小兔、小鸭、大象),可以用纸画一扇门,插入式动物可以从门里出来,但是贴在黑板上操作就很容易掉下来。假如用立体的形式:做一个纸盒,盒子上挖个洞,手偶小动物从洞里一个一个地出现,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活动设计中是小兔、小鸭、大象分别出现身体的一部分(长长的耳朵,扁扁的嘴巴,长长的鼻子),纸盒太小,三只动物都藏起来会影响我手的操作。最后我想到了用积木区里的泡末积木和绿色泡末纸做了一个立体的草丛,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就完成了教具的准备工作,既节约了画图片的时间,又方便教具的操作。
另外教具和操作材料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不要过分地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费很多精力去准备繁琐又无效的操作材料。
4、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创设、游戏表演、讨论交流、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方法。
例如:托班音乐活动《谁来了》,我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桌上放好立体草丛,手偶动物放在草丛后面)“今天有三只小动物想和小朋友玩捉谜藏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猜一猜,是谁来了。”很自然地把幼儿引入到了活动中,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
5、预设有效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要学会预设“有效的提问”。
★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明确
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小猪睡觉》,教师目的是为了引出小猪,她在活动开始进行提问“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呀?”提问设计太宽泛,于是幼儿“老虎、兔子……”说了一大堆,饶了一个大圈之后,老师再出示小猪图片把幼儿的思路拉回,浪费时间较多。
★难易适度符合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
例如:对小班孩子提问“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秘密?”幼儿肯定是不理解的。但是改成“你们的玩具是怎么玩的?”孩子就懂了。
★提问设计要有开放性
教师的提问除了要有目的性,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能够激励他们联想、想象,使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小班语言活动《摘果子》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小刺猬想摘苹果,但是够不着。我提出了“小刺猬摘不到苹果会怎么办呢?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找个梯子,爬上去摘苹果。”也有的说“请长颈鹿来帮忙,”“请小猴子来帮忙”还有一位幼儿她指着果树上矮一点的苹果说“可以跳起来摘这个苹果”…… 看,孩子们说的多好,他们都能用自己独特的思路来考虑同一个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幼儿开拓想象的思路,使幼儿有可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多种回答,引起幼儿积极动脑筋作答的兴趣。启发性的提问是灵活的、多变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就可以使活动的气氛活跃起来,充分地调动起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就一定要学会预设有效的提问。
6、相关知识经验的准备
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幼儿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不到位,甚至理解错误,就会以己昏使人昏,教师要给出科学、适当的答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尤其是在科学知识方面更加重要。
(二)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优化教学过程
1、努力创设生活化、幽默化的教学氛围
同一个教学活动,同样的教学流程,但是不同的老师组织活动产生的活动效果却会不一样,为什么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教师是否有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是否有幽默的教学艺术。
“生活化、幽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氛围非常贴近生活,老师和孩子很自然地进行交流互动,而且充满幽默情趣。2008年1月,我去长兴参加关于“主体背景下集体教学活动的预设与回应”的培训学习,在教学活动观摩中,我发现上海的王小燕、蒋静老师,她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交流中所体现的“生活化”、“幽默化”氛围非常的浓厚,让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觉得非常开心快乐。
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幽默的教学艺术可以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可以更好地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这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一面。
2、语言的灵活运用
★力求语言简明易懂
语言要清晰、简洁,不要象绕口令。比如中班数学活动《烤小鱼》,老师请幼儿去钓鱼,交流时,老师问“你比我钓得多还是少?”从幼儿角度出发来回答问题,角色需要互换:你变成我,我变成你,幼儿一下子就很难表达清楚。
★提高语言的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尤其是小年龄的幼儿。例如,开展小班教学活动《我的小脚丫》,我请幼儿脱鞋子和袜子,如果没有老师的指令,幼儿肯定会乱丢乱放。于是我发出了指令“把你的椅子当成一座小房子,请鞋子和袜子住进小房子吧。”游戏性的指令能引起幼儿的积极响应。只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无论是限制、指令、评价还是请求,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口吻来提高语言的趣味性,更好地发挥教育功效。
★加强语言的激励性
具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探索欲。如鼓动性语言“试试看,你也能学会。”肯定性评价“你说得非常正确。”
★巧妙运用体态语
体态语有强烈的直观性,能够产生生动的表达效果,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
3、给予恰当有效的回应
在日常开展集体活动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让你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在脑子里迅速进行思考,然后作出积极适宜的回应。
例如:幼儿因为“常绿树会不会掉叶子”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时候老师该怎么处理?是以裁判的身份把答案直接告诉大家,中断这场争论,还是请幼儿来说说自己的理由。老师正确及时地作出回应:“说说你们的理由?”一位幼儿说“常绿树如果掉叶子还叫常绿树吗?”另一幼儿说“常绿树是要掉叶子的,新长出来的叶子把旧的叶子挤掉了。”……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活动中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抓住来自于幼儿的各种反馈信息,及时提出问题加以引导,也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当然,回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在实践中注重每一次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倾听,留意自己地应答,当教师的回应能力提高了,做到对整个活动进行提升也就不难了。平时,需要自己经验的积累和在每次活动后进行反思,也需要自己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只有给予适当的、适度的回应,才能随机调控好整个活动,使生动的活动锦上添花,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
(三)积累教学经验,优化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的教学素质也是影响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除了要经常地阅读教育书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学反思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有效途径。每一个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都要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反思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过程,反思今天活动的成功和不足,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做会更好?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自我思考、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的集体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更好地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相信只要坚持我们就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成功的。
参考书目:
王晓燕 《打造孩子一生幸福的幼儿教育》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