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幼儿种植区指导策略
(2011-12-05 10:21:15)
标签:
武康幼儿园杂谈 |
分类: 优秀论文 |
关键词:种植区
一、创设有利的种植环境
结合园所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为幼儿创设有利的种植环境。
1.利用走廊开辟种植区
走廊,一般选择朝南方向比较好,因为阳光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在走廊开辟种植区更加方便幼儿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活动。
2.利用木架解决植物的摆放
大班幼儿人数较多,每人种植一盆,几十盆植物该怎么摆放呢?我们可以利用区角中空余的展示架,将它移至走廊,种植物就可以一盆盆地摆放在架子上了,高低适合,既好看,又合理利用了空间。
3.利用空余墙面布置“植物小百科”
在走廊的空余墙面上可以张贴有关种植物的图片和资料,介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主要用途等,拓展幼儿对种植物的了解,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记得第一次我刚把图片资料贴在墙上,沈彤小朋友就来问我:“老师,怎么没有青菜呀?”原来,她种的是青菜,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墙面上的“植物小百科”引起了孩子的关注和探索兴趣,达到了老师预想的目标。
4.利用合适位置悬挂幼儿的记录本
可以用挂钩等方式将幼儿的记录本挂起来,高度适合幼儿自己取放。
二、选择适宜的植物种子
种子从发芽再到生长变化是一个持续的、变化的探究过程,利于幼儿对其进行细致、持久的观察和记录,并从中学习对比观察、测量、统计等科学学习方法,所以幼儿选择种子来进行种植比较好。
植物种子可以结合幼儿兴趣来选择;容易成活、生长期短的植物便于幼儿观察;会开花结果的植物能使幼儿感受美丽的喜悦。如:南瓜、丝瓜等攀爬植物比较有趣;马铃薯、芋艿等块茎植物成活率高;喇叭花、牵牛花、太阳花等花类植物深受幼儿喜爱。
种子最好种在大一点的容器里,如:大的饮料瓶、油瓶(剪开一个侧面,横放),蛋糕盒等。给每一盆种植物做好标记牌,标记牌上写清楚种植人、种植物名称、种植日期,并进行分类(攀爬植物、块茎植物、花类植物)摆放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幼儿和同伴进行对比观察。
三、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
1.适合大班幼儿的记录表
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帮助孩子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做植物生长记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大班幼儿记录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幼儿的记录本封面还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用漂亮的圆点、线条等多种图案进行装饰,突出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
日 |
天气 |
温度 |
浇水 |
星期 |
|
|
|
幼儿记录: |
观察记录本
幼儿姓名
班级
种植物名称
种植日期 |
2.必要的辅助工具
“我的黄豆苗到底有没有长高呀?”“青菜的叶子是不是都一样呀?”观察中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幼儿大多习惯用肉眼观察,肉眼观察是否能够解决这些疑问?怎样才能使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解决问题呢?观察的方法其实很多,眼睛看、手触摸、鼻子闻、舌头尝,但这些有时也是有局限的,所以适当地借助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幼儿进行细致地观察,放大镜,尺子,温度计是幼儿开展活动所必须的探索工具。放大镜可以让幼儿观察植物细小部位,尺子可以用来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温度计可以让幼儿了解当天的气温情况,另外还有洒水壶等都是必要的辅助工具。
四、进行有效的记录指导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应注重观察、耐心倾听、关注幼儿活动的进程,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适时、灵活的引发和推动,促使他们已有经验的提升,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
1.引导幼儿学习细致有效的观察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各种植物在大家的期待中一天天发芽、长大了,教师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的变化,如:用眼睛看植物的茎、叶等不同外形特征;用手轻轻地触摸植物的叶子,感知叶子的光滑或毛糙;用鼻子闻特殊气味的大蒜、葱等,体验有特殊气味的植物特征。
★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
因为植物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有一些植物很快就能发生变化,有一些植物变化就比较小;相同的植物种子在同一天内种下,它们也会因为光照、水等多种因素造成生长速度不一,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将两种相同的植物(或者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比较观察,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逐步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使得幼儿的观察面更加细致、全面、有效。
在对比观察中幼儿还会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幼儿发现在同一天种的种子,青菜发芽早,而土豆长出绿芽慢,为什么呢?”再如,“有的黄豆发芽了,有的却迟迟没有长出芽,又为什么呢?”作为活动的重要支持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不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寻找答案,使孩子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
2.引导幼儿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记录
大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可以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地记录,如:图像表征式记录、数字统计式记录、图表与文字结合式记录等方法,记录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激起幼儿学习记录的兴趣,并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案例《怎样记录植物的生长高度》:大班幼儿已经具备简单的计数和计算能力,于是我请幼儿自带一把数字直尺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一大早,大家就兴致勃勃地展开了测量行动,“我的青菜苗长到10厘米了”“我的土豆苗长到12厘米了”,他们准确地说出了植物的高度。但是怎么记录呢?一次关于如何记录的集体讨论活动开始了。陈扬小朋友说:“我的土豆有好多根苗,我怎么记录?是画一根呢,还是画许多根?”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有的说:“把最高的一根画下来。”有的说:“把所有的苗都画下来,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选一根最高的,再选一根最矮的,然后选一根不高也不矮的,分别把它们的高度量一量,记录下来。
于是,大家尝试用“图表、数字、箭头、长度符号cm”等方式来记录植物的高度。
3.集体指导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刚开始指导幼儿学习记录的过程中,开展集体指导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指导孩子看温度计,学习记录温度;怎样写日期、记录天气情况;怎样以画画的形式记录种植物生长情况等,都需要老师开展专门的集体活动加以指导,使每位幼儿都初步掌握记录的方法。
大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和记录。老师可以为幼儿开展自主记录提供适宜的帮助,如:幼儿不会写汉字,常常“依样画葫芦”,我们可以准备一本小的日历挂在走廊上,日历上有“月日”和“星期”,这样幼儿可以自己去填写观察日期。再如:有的幼儿会把摄氏度和厘米单位写反(
4.提升幼儿记录能力
观察活动不能只停留于记录,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可阶段性参与幼儿的经验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还可以根据幼儿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提升幼儿的记录经验。例如,引导幼儿看同伴的记录:
★记录的次数
有的幼儿记录了7——8次,有的只记录了3——4次,说明幼儿对种植物的关心程度不一样。通过交流,记录少的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多去关心一下种植物,给它做好记录。
★记录的方法
有的幼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有点只描写了几个字“没有发芽”,没有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交流,大家知道可以用更多的方法进行记录。
★记录的效果
有的幼儿记录仔细,非常整洁;有的幼儿记录马虎,忘了写填日期或者星期;有的幼儿记录时画的盆子前后大小不一,第一次记录时盆子画得很小,后来越画越大了。
幼儿在交流分享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5.激发幼儿持续观察的兴趣
幼儿要做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老师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正面教育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持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利用“表扬和比赛”的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比如经常交流幼儿的记录本,给记录认真的本子上贴“五角星”,阶段性地比比谁的星最多。
6.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寻找解决办法
在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寻找答案,允许他们用天真独特的方式去探索。
例一:为什么芋艿长不出新叶?小宇种的芋艿已经过了一周了,可是为什么还没有长出叶子呢,有一天,他把芋艿从盆子里拎出来,东瞧西瞧,想看个究竟。放学时候,他又拉着爷爷来看,爷爷发现了问题,芋艿倒着种了,怪不得长不出叶呢!回家问妈妈,原来是妈妈种反了芋艿。找到原因后,小宇再也不把芋艿拎出来看了。又过了一周,他的芋艿终于开始长新叶了。
例二:给植物浇开水。“老师,周周给种子浇开水啦!”一大早,在种植区里的佳佳大喊着。“你觉得给植物浇开水好吗,为什么?”大家都说不好,会把植物烫死的。“那我们应该怎么浇水?”新的问题产生后,老师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寻找答案,大家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去讨论,或者查阅资料,一起来寻找正确答案。
五、家长资源的合理利用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家与园的配合。种植活动也一样,我们应发动家长积极参与。首先,可以在家园联系栏里宣传幼儿开展种植活动的重要意义;其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植物种子并指导孩子种种子;最后,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参与种子的照顾和管理。实践证明许多家长都做得非常出色,成为我们种植区的“管理顾问”。比如,放学时候常常看到孩子拉着家长的手,在种植区里指指点点地诉说自己的新发现;有的种子因为客观原因没有成活,家长又带着孩子重新种植一盆。这些互动不仅使家长充分体会到了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也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促进了家园共育。
种植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很多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种植区的干预和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坚持性、责任心,同时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也体验了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对老师来说,种植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开展的工作,教师必须把对种植区活动的关注作为一种习惯,引导幼儿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获得一些有益的生活经验。幼儿观察和记录能力的提高不在于技能的训练,而在于适宜地引导幼儿探究和思考,获得认知、能力、情感的新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