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
(2023-08-31 18:14:27)不知道为什么一拿起《五百年来王阳明》这本书,就很难放下。后来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算是明白了,因为它在帮助我思考,帮助我发现自己内心的困惑,帮助我知道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重要的。
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了?不说是去做什么吧,就单单安静下来,找一处地方和自己说说话。虽然暑假是开心和快乐的,但其实真的很忙碌,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我笑说,睁开眼是孩子,闭上眼也是孩子。工作了之后呢,睁开眼是学生,闭上眼还是学生。无时无刻我们的心都不知道在忙碌什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内耗。内耗是进入了一种慢性精神痛苦的状态,伴随的感受通常包括焦虑盾、疲惫、崩溃、麻痹、懒惰、忧虑重重。确切的说就是你知道某件事很重要,但你就是不想去做,或者说不能去做。比方说我,有时候想看看书,但是听到客厅里家人在带孩子,我便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希望去帮助其减轻带娃的负担。但是有时候又确实要处理一些事务。不果断干脆的结果就是做着手里的事情,想着外面的场景。没法做好真正的专心致志。久而久之,就会两头空。
但不知道为何在看了郦波老师的书之后,我总是能够抓住自己好奇的点,带着疑惑,去看王阳明的经历。看他龙场悟道,看他学佛,学道,最后得“道”。
结合自己对教学的经验和感悟,说说教师从心学来看,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首先,人要有价值感。就像书中写到的屈原投江,他是为自己的价值而死,以死明志。这不是没有价值地逝去,是水滴汇入大海。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价值,那么就会得“空谈”“虚谈”的毛病。人是为价值而活着的。古人认为,失去了心中的价值归属、核心价值崇拜,人的精神没有了依托,这才叫做寂寞。我觉得这不是外界给你的而是自己寻找到的。“为天地之心,为生民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摆脱外在的桎梏,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立大志,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其次,知行合一。真正的知道是做到。在事上练。怎么才能在事上练呢?我觉得是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这也是次书给我的很大启发。不怕事,是在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解决问题。用到和家长的沟通上,就真的很贴切实用。相仿王阳明的做法,就是认真聆听,改变人心,感化人心。当然这都是需要技巧和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得到了提升,才能真正让家长认同和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