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
什么样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发火呢?教师是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当自己在上课时,看到有一两个学生在开小差时,是选择停下授课,以规劝学生,还是选择悄悄绕到这些孩子身边来提醒呢?一般有经验的教师会看情况,在能够不打断教学进程的情况下,提醒开小差的学生。现在的学生上课时和我们以前上课的状态真的很不一样。以前班级里开小差的往往是小部分,那么一两个不认真听课,已经能够让老师严肃对待了。但是现在的学生,有的玩着手里的尺子,让你想不通的是,尺子有什么好玩的。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橡皮屑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在课上和它难舍难分。还有的上着上着课竟然站了起来!一次又一次,班中的小泽就是这样。在数学课上,不知为何做练习时,不自主地站起来,听课时也是听着听着不自主地站起
单位的电脑基本都很卡,不能够换一台新的电脑,那就只能自己学会适应。于是一到单位我便立马打开电脑,在等待开机的同时我就可以吃个早饭。在吃早饭途中,再将电脑的网络连接好,需要用到的通信软件也一并登录上。就这样等到电脑全部准备还=好时,早饭也就结束了。
在读书时代,我被管住得做多的是要努力去改变环境,但现在我教育学生更多的是要去适应环境。长大之后,我才知道环境本身是很难被改变的,就像我们不能够选择自己的出生,不能够因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能够得到什么。在目前社会来看,我们越来越不在乎过程,越来越只重视结果。看到了孩子拿到的满分试卷,却不知是多少课余探索兴趣的时间换来的;看到了其他孩子不及格的试卷,满脸气愤,却不知那孩子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我们一直挂在嘴上的“差不多”就好,但其实自己无意之中又拉高了我们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我们都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
同事家有个小朋友,正在上二年级。同事每天回去之后还像在单位里一样,为自己安排了每半小时一次的作业。当孩子拖拖拉拉不肯完成作业时,同事当然很生气,因为一方面是觉得孩子怎么不停大人的话,一方面又觉得这个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同时也提出了,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教给学生最主要的东西——学会生活,包括如何做妻子和丈夫,如何做自己孩子的父母。
回顾自己成为妻子和母亲的这两年,说实话是特别的不适应这两个身份。
首先,我面对的第一个现实,是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几乎每天都要和另外一个人去分享原属于自己的一张大床,随着孩子的出生,三个人开始窝在了一张床上。这就需要我从自己本来的一个“我”慢慢要在生活中也要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时带来的好处就是,我渐渐变得慷慨,大方,这也让平时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更好了!
其次,是责任和义务,还有确实是原先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朝夕相处中,本身的问题一一显露出来。面对孩子,我不能够再随意放任自己倚靠在沙发上随心所欲地玩手机,不能再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电视肆无忌惮地看起来,更不能在饮食上有了上顿没有下顿。我一下子忙碌起来,一下子变得好像特别自律,早睡早起,积极主动找活干。
再者,为
寒假马上就要结束了,学校发出了“收心指南”,该交的作业也开始在群里提醒了。因为学校要微推,所以需要学生提交一些素材。时间一久,便有一个现象,交作业的总是那几个学生。所以我特别想说说“参与感”这个话题。
不知为什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建立起自己的自信。还记得那一次,学校组织制作“垃圾分类”作品设计活动,学生需要利用家中的废旧用品,自己设计制作创意产品。完成之后,还需要学生在报告厅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虽然班级中的学生所做作品没有别的班级那么惊艳。打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我提醒道:“没关系,只要介绍的时候声音响亮,把自己的创意表达清楚就是成功了”两个学生捧着作品就去了,我也没有陪着。回来问,表现如何,都自信地说:“完成了。”也就是有了这一次的机会,两个人的胆量得到了
近期参加了一个培训。其中有一项培训内容是每天打卡一本书籍。虽然只是简单地点一下就算打卡了。但是因为需要每天不间断地打卡。如果当中停一天的话,也就是打卡失败,需要重新打卡。也因为这一规则,让我担心自己会忘记打卡,这样,前面的努力就功亏一篑了。
所以换一个思路,我们害怕的不是打卡疏漏,而是因为疏漏而导致前面的付出,付之东流。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机制,让我不得不每天睡觉前打开手机开一眼,确实是否已经打卡成功。而这样子的打卡,越是到最后也越是重要,如果失败。真的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摆在眼前的沉没成本了。
在思考打卡意义的同时,我在想,这打卡的规则我们是否可以也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呢?曾经背过很多回单词书,但每次的单词都是背到abadon。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背单词而言,我总是下意识地认为,一天不背那改天多背一些就好了。最后那改天的量也是越积越多,慢慢觉得量实在太多了,最后也就都放弃了。反正也没什么损失。当然,这也是我浅薄地认为没有什么损失。
人,面对有利
王维审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对教育的研究,通过《成为更好的老师》这本书,向我们这些只是刚刚新入职不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明白如何成为很好的老师的人,给了许多灵感。我觉得自己的读后感,更像是在教育上的一些反思。
成为教师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不会因为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你就成了真正的教师,也不会因为已经站在了教师岗位上,你就成了真正的教师。一个人寻得了一份教师
工具都有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呢?
“喂,小才爸爸,你家孩子的语文课本已经烂了,你要不帮孩子再准备一本吧!”回想着小才举着手中已经不见一条完整边沿,简单翻看,也都是破洞的语文课本,觉得还是要联系一下小才的家长。小才爸爸在电话那头回到:“郑老师,课本我已经买好了,今天刚到。谢谢你的提醒。”随后小才爸爸又接着说道:“老师,家里的点读笔,我也是早就备好了。但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好。我发现他抄写后,还是记不住。”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学书籍,作者马歇尔·卢森堡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暴力沟通的魅力,它让我明白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在面对冲突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非暴力沟通强调倾听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