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满足
(2022-09-24 19:07:48)“来,快到妈妈那边去吧。”话音刚落,婆婆就将手中哭闹得没有法子对待的小西瓜递到了我的手里。每天这样的场景要发生好多次。孩子很小,能够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就只有哭闹。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对环境比较陌生,所以哭闹得比较严重,有因为是母乳喂养,又十分容易饿,也就根本做不到某书上提到的,三个小时吃一次。小西瓜一开始的进食时间很不规律,一开始我也是希望不能做到三小时吃,也期望两小时吃一次。但实在是看着孩子哭很不忍心,就会喂。最后也就按需喂养了。到如今小西瓜晚上第一顿大概能撑个三小时左右,只在闹觉,或者有隔的时候哭。这两周发现他有了很大进步,原先是躺都不愿意躺在自己的摇篮里的,现在白天也能够稍微睡一会儿了。
我觉得这都来源于,对孩子的需求及时满足。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非常重视,希望他们坚强、乐观。而孩子们学习情绪的主要场景就是生活,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影响最大的,就是爸爸妈妈。我们呼吁的「充分满足」,是指用「心」陪伴,充分、及时、细致地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这种「充分满足」能稳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情境,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越稳定,孩子的情绪就越稳定。当孩子的真实需求得到满足,自然会有自我意识,变得独立、健康。而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守护和关注孩子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情感支持。著名的「静止脸实验」也能揭示父母的满足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 Edward Tronic k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叫做「静止脸实验」。实验之初,爸爸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也非常热心的回应爸爸。当静止脸实验开始,爸爸们需要在三分钟之内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孩子做什么,都面无表情,孩子慢慢开始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爸爸注意。孩子继续尝试让爸爸与自己互动,但孩子发现任何举动都得不到爸爸的回应时,孩子开始焦躁不安,最后崩溃大哭。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会有情感需求,在与大人互动时,他们渴望得到爸爸妈妈温和而积极的回应。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会表现出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而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表现出沮丧、焦躁等情绪,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长期以往,孩子的情绪可能会演变成用冷漠代替恐惧,用麻木代替悲伤,最终演变成抑郁人格。
回想自己受到的教育,其实在那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父母并没有那么及时满足我们这一代的情感需求,我们的安全感也不大足,总有一种匆匆长大的意味在其中。这也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