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我刚刚14岁,上小学六年级,正是朦朦胧胧认识社会的年龄……
这一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真是轰轰烈烈,触击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其实,早在1963年,农村的“四清”、城市的“五反”运动就为“文革”的发动进行了铺垫;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是引发“文革”爆发的导火索;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于5月16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革”的开始。
仿佛一夜之间,大街上走出了无数戴着红袖章的红卫兵和红小兵,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糊满了大街小巷的墙壁,各种油印的传单、小册子满天飞舞,人们像疯了一样敲锣打鼓并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游行。
日常生活也发生变化,人人戴着像章,手捧红宝书,高唱语录歌,每天还要向伟大领袖早请示、晚汇报。
很快,红卫兵和红小兵起来造反,“造反派”高喊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到处“破四旧”,凡是他们认为是四旧的东西,便搜出来砸毁或焚烧,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付诸一炬。“造反派”还到处揪斗:“地、富、反、坏、右”,给他们戴上报纸糊的高帽子,挂上一块写着姓名的白纸牌子,游街示众。“地、富、反、坏、右”一词,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几乎可以蕴含每一个中国人,有的人今天还在批斗别人,明天便被别人批斗,谁也说不清厄运什么时候降临到自己头上。
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造反派开始夺权,几乎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成为“走资派”被打倒,新的政权叫“革命委员会”。
“文革”的风暴席卷了全国,也扫荡了我的家,一场劫过后,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文革”记忆。
“文革”的记忆
“文革”中的批斗大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