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修阜平石坊刘氏家谱,就得探讨石坊刘氏的繁衍与现状。我以前的博文曾对此有过描述,为使同族人有一个全面了解,需要再一次赘述。
石坊的刘氏始祖刘治,生有四子,后来分别居住南安村、沟漕村(后改名向阳庄)、石坊村和庙沟掌。
长子元典,住南安村。《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元典生三子,长子显文、次子显宗、三子显德;显宗生一子继昌。石坊村刘治石碑只记载了他的曾孙纪修、伦修二人,南安村是大门之后,其后人的年龄当然大些,石碑上应该刻着他们的名字。和家谱对照,纪修很可能就是继昌。阜平百姓有个习俗,一个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别名或小名,这一现象在刘氏家族中很普遍。
南安刘家祖坟坐落在南沟的山坡上,
最高处的一座坟就是南安村刘氏第一代老祖宗刘元典之墓。他的坟下只有一个坟头,这是他的子辈;再向下并排两个坟头,是他的孙辈;紧接着是他4、5、6、7代子孙的坟。
刘元典有三子,他坟下的这座坟是其几子?另外二子葬在何处?这些问题有待考证。
南安村距石佛堂很近,交通不便,山沟里的人不断向外搬迁,从向阳庄到南安8里,沿途有许多小村,有的只有二、三户,这些村都叫南安。
据说,南安的刘家性格粗犷开朗,特别爱开玩笑,有时对长辈也不回避,这点和向阳庄的刘家的所不同。同一个家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这也是必然的。
南安村
次子元儒,住向阳庄。《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元儒生四子,长子显廷、次子显相、三子显经、四子显纶。向阳庄刘元儒石碑记载四子为显逵,应该是继子。
长子显廷之后称为北院,生一子、二孙、三曾孙。分三支,称老五、老六、老七(老大、老二、老三都为女儿)。老六无嗣,现在老五后人是小北院,老七后人是大北院。
次子显相过继王快村堂叔刘元蛟,最新发现,这一支可能住在石坊行政村新房村。
三子显经之后,因住宅边种桑养蚕,又称为“桑园”。按族人口传,其中有一子人称“三光蛋”,无嗣。看来三门最少有三子,其中两子留有后代。
四子之后是西院,家谱记载刘元儒四子名显纶,但刘元儒的石碑却无此子,四子名显逵。家谱记载显逵系刘元儒三弟刘元纯的三子,这只有一种解释:显纶先于其父刘元儒离世,无嗣,显逵过继为刘元儒作为四子。这一支几代单传,人口较少,但他们自称和石坊村西院的刘家血缘很近。向阳庄村西刘家老坟中,显逵的坟下有两个坟头,西院刘氏后人说他们一支顶着两门,极可能显逵至少生有两子。
向阳庄
三子元纯,住石坊村。石坊村,过去曾经叫石坊口、石坊宫,现在分为大石坊、小石坊两个行政村。石坊行政村包括大石坊村、南岸村、新房村,这三个村的刘氏都是刘治的后人。《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元纯生三子,长子显曾、次子显书、三子显逵。
石坊村是刘氏家族从井陉迁徙阜平的目的地之一,历史上又曾多次遭受水灾,所以这里刘氏变动较大,有多次迁移和过继发生。
《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显书生子利宦,迁回北陉村归宗,生三子秀贞、动贞、静贞,后秀贞、静贞又到了邢台临城县,动贞留在北陉村。动贞一支后人《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有记载。
向阳庄刘元儒的石碑记载显逵为元儒四子,这说明显逵由元纯过继元儒。
石坊行政村新房村,还有一支很可能就是向阳庄过继王快的显相的后代。今年清明回阜平,看到一本家藏手抄本小册子,提供了显相后人的线索,这一问题另有博文论述。
小石坊村的刘氏,和大石坊村刘氏同属北陉村刘氏,《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北陉村刘氏第14代刘云亨迁居石坊村,生子季秋。小石坊村的刘氏和其它三村刘氏虽然是一家,但在起名的排字上有点差异。这可能说明大石坊、南岸、新房的刘氏是刘治的后人,而小石坊的刘氏是刘云亨的后人。从辈份和现有的人数推测,刘云亨迁居石坊村的时间要晚于刘治。
石坊村
四子元吉,住庙沟掌。庙沟掌,同族人更习惯称为庙沟,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山高路远,是石坊刘氏四个聚集村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庙沟掌刘氏,又是石坊刘氏四个分支人口最分散的一支。
《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元吉,生三子,长子显临、次子显名、三子显谟。显临生二子正修、志修;显名生子纯修;显谟生四子诚修、道修、德修、恒修。正修生五子秉文、秉武、秉俊、秉杰、秉X;志修生子秉X;纯修生三子秉忠、秉信、秉仁;诚修生子秉英;道修生子四;德修生子一。按照家谱的记载,到了16代
“秉”字辈,庙沟掌刘氏就有堂叔伯兄弟15人,真是一个大家族!
庙沟掌刘氏属于四门,同辈人的年龄相对较小。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石坊的新房村刘氏分家,庙沟掌的恒修就是石坊刘氏这个大家族的族长,由他组织拈阄立书。
自然条件限制了家族地发展,大约在清朝晚期到民国年间,庙沟掌的刘氏开始外迁,现在仍在庙沟掌居住的刘氏已经不足百人。这也增加了重修族谱的难度。
庙沟掌
当我们对我们刘氏家族的繁衍与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对于我们重修族谱肯定会有帮助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