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北陉村刘氏家族的分支,可以清楚看出这个家族各分支的发展、变化。
从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看,大约有三分之一分支的后代没有延续到今天。其中有一部分真正无嗣,断了血脉;还有一部分只是无男丁,但刘氏女子以母系血缘融入了其它家族的大家庭,这是我们的姑表亲,世代相
传,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只是没有家谱记载,年长日久,对面而不相识。
以父系血缘为主线的家族,生息繁衍,人丁兴旺。因为各种原因,一些族人向外迁移。北陉村刘氏家族除居住在井陉县北陉村外,许多分支迁徙到外地。迁徙的地点可分为迁徙外省、迁徙邻县和本县迁徙三种情况:
一
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
东股7代贴尔,迁居河南,地址不详,时间大约在明朝中期。
西股9代以公,迁居河南,地址不详,时间大约在明末清初。
东股8代沛,迁居山西寿阳董家凹,董家凹现在是寿阳县城一个城中村,时间大约在明朝晚期。沛生二子:长子天民、次子天良。
西股15代昌玉,迁居山西尾坡村,时间大约在清末。
这是北陉村刘氏家族有记载的四次跨省迁徙,其中迁到河南的东股、西股各一支;迁到山西的东股、西股各一支。迁到河南省的两支,去向不明;迁居山西省尾坡村的一支,偌大一个山西,查找一个尾坡村亦犹如大海捞针;只有迁居山西省寿阳县董家凹的一支有明确地址可查。
北陉村氏家族有一支迁居山西寿阳董家凹
二
北陉村刘氏家族向邻县迁徙的主要地点是平山、灵寿、阜平三县。明清两朝,井陉及平山、灵寿、阜平都属直隶正定府管辖,民国后阜平才划归保定。
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
1.迁徙平山的共有三支,其中东股一支,西股两支:
东股14代吉亨迁居平山,生三子:长子克昌,住平山郜家庄;次子克顺、三子克比,住平山孟家庄。
西股14代丰亨迁居平山焦炭庄,生子利勋,又生一孙卷贞,迁居无名沟。但平山没有焦炭庄,只有蛟潭庄,恰好蛟潭庄附近有个无名沟村,“焦炭庄”应是“蛟潭庄”笔误。
西股16代宽贞迁居平山大齐,生子得科。查平山只有封许大齐村,大概就是这个地方。
北陉村刘氏家族迁徙平山县的部分居住地
北陉村《刘氏家谱》中记载的平山县焦炭庄无名沟应为蛟潭庄无名沟
2.迁徙灵寿的东股一支:
东股12代琨,迁徙灵寿牛家庄,生二子:长子元本、次子元望。据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起源于灵寿县寨头乡牛家庄。
北陉村刘氏家族一支迁徙灵寿县牛家庄
3.迁徙阜平的共有七支,其中东股三支,西股四支:
东股迁到阜平县第一支是14代府亨,居王快镇,生子利山。
东股迁到阜平县第二支是15代利正,居王快镇,生二子,长子殿举,次子殿用。查家谱:府亨和利正是六服叔侄关系,应该是同一时期迁到阜平王快的。
东股迁到阜平县第三支是17代庆积。对庆积阜平居住地和子嗣,家谱无记载。
西股迁到阜平县第一支是12代泽澜,居王快镇,后迁庙南庄,生三子:长子元声、次子元振、三子元蛟。
西股迁到阜平县第二支是12代泽治,又名治,居石坊村,生四子:长子元典、次子元儒、三子元纯、四子元吉,分别居住南安、向阳庄、石坊、庙沟。
西股迁到阜平县第三支是14代云亨,居石坊村,生子季秋。现在的石坊村分大石坊、小石坊两个行政村,大石坊的刘氏是泽治的后人,而小石坊的刘氏是云亨的后人。
西股迁到阜平县第四支是14代厚亨,迁居文南沟,生三子:长子利竹、次子利梅、三子利兰。现在阜平县没有叫“文南沟”的村,小石坊附近有个南沟村,过去是否叫文南沟,有待考证。
北陉村刘氏家族迁徙阜平县的居住地
三
北陉村刘氏家族在井陉县内的迁徙,主要在北陉村以西10公里范围内,主要涉及孙家庄、北防口、冶里、洛阳四个村。
北陉村《刘氏家谱》记载:
东股11代还,迁居本县孙庄,生二子:长子文科、次子文举。
东股14代纯亨,迁居本县北防口村,生二子:长子利朝、次子利国。
西股11代玉生,迁居本县冶里村,生三子:长子进、次子惠、三子殿。
西股11代玉刚,迁居本县洛阳村。
北陉村刘氏家族在井陉县内的迁徙
以上的家族迁徙主要发生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增加了,家族中的许多人加入涌动的人流,离开故乡,外出学习、工作,并且定居,只是家谱没有记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