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华民族共有11969个姓氏,刘姓为第四大姓,占全国人口5.38%,大约有600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俗称“遍地刘”。
在古代汉语中“劉”字的大写为卯金刀,根据《辞源》等汉语文字辞书解释:刘,钺属,斧钺一类的兵器。刘氏的图腾,表现了一个执钺者。《书·顾命》云: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
刘姓图腾
刘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据现有的资料推算,刘姓已经有435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探寻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几位先祖。
一.刘姓始祖
黄帝玄孙帝尧,号陶唐氏,祁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建立刘国。据史书记载帝尧有10子,长子监明早亡,其余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关于刘姓始祖有以下几种说法:
1.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2.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3.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4.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5.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6.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作为刘氏后人,我更倾向第4、第5种说法。不可否认,族谱在历史传承及后世续谱中,会出现一些笔误,但它的主线应当是清晰的。江西泰和地区流传的刘姓远古世系记载,就采用第5种说法:
黄帝,号轩辕氏,娶西陵之女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
玄嚣,生子侨极。
侨极,妣陈丰氏,生子帝喾。
帝喾,号高辛氏,妣陈锋氏,生子放勋,即尧帝。
尧帝,号陶唐氏,名放勋,324年生(此记年可能以黄帝出生为元年——笔者注),寿116岁,在位98年,子源明(监明)。
源明公,号丹朱,352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
尧封其子源明于刘地,故始得姓,因此,刘姓始祖是源明公,刘姓的发源地在河北省唐县。
黄帝
尧帝
源明
二.御龙氏刘累
现在许多刘姓后人都把刘累作为刘姓始祖,把刘累居住地河南省鲁山县邱公城作为刘姓祖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刘累是有明确记载,而且很传奇的刘姓第1位显祖。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双手掌纹一似卯在田上,为留;一似系在田下,为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取名留累。古文留通刘,于是又称刘累。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所谓的龙其实是一种鳄鱼),大约公元前1879年,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省鲁山)。
按江西泰和地区流传的刘姓远古世系记载,累公是源明公第18世孙:
001 源明公 ·
号丹朱,352年生兄弟九人祖居帝都山(今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受封刘,为刘氏。妣风氏、巫氏。生一子:永河。
002 永河公,密氏,生二子:济安、济乐。
003 济乐公,甘氏、姚氏,生一子:岁纪。
004 岁纪公,藜氏、陆氏,生三子:正成、正定、正坤。
005 正坤公,妫氏,生一子:长历。
006 长历公,翟氏、有熊氏,生三子:德仁、德尧、德科。
007 德尧公,薛氏,姑氏,生二子:仁宏、仁发。
008 仁宏公,高阳氏、孟氏,生四子:廷光、廷坤、廷绅、廷珍(廷玖)、廷贵。
009 廷光公,姒氏、雍氏,生一子:爵南。
010 爵南公,尚氏,生二子:行矩、行清。
011 行矩公,慕容氏、晏氏,生三子:复盛、复旺、复松。
012 复旺公,蒙氏、易太,生四子: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013 茂清公,向氏、丁氏,生一子:孔阳。
014 孔阳公,巢氏,生三子:盛、日永、日贵。
015 日永公,西梁氏,生二子:得荣(德仁)、德康。
016 得荣公,逢氏,生一子:聚义。
017
聚义公,姑氏、姜氏,生三子:累、宗、祖(以上各祖孝妣均住山西临汾,葬平阳府万寿山等处)
018 累
公,赵、汪氏,生九子: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一说云、裕云),享寿107岁。
2.刘累第58世孙既汉高祖刘邦,由于刘邦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刘姓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姓,一跃成为中华国姓,发展成中华民族的大姓,并使刘姓人口遍布全国各地。由此,诸多刘姓分支中刘累一支便尊为刘氏正宗,这一作法一直延续至今。
刘累
三.刘氏显祖杜伯与士会公
孔甲赐刘累“御龙氏”,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族人也由刘邑(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商灭夏后,“御龙氏”又成为“豕韦氏”,后在周为“唐杜氏”,至周成王时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始祖为杜伯,建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从刘姓分离,杜姓产生。
杜伯也是刘氏一位显祖,在周任上大夫,封邑于杜,以邑为名,故称杜伯。居长安南杜城。周宣王43年(公元前785年)杜伯被诬杀害。关于杜伯被杀的原因,其中一种说法是:宣王在位间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于是周宣王下令全国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专督此事。恰有山野妇女不明政令,进城售弓矢,遂被杀。自此宣王以为童谣之言已应,不究此事。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大祭,宣王夜梦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太庙神主东去。宣王惊,知谶语未消,乃杀杜伯。杜伯临死言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与诸侯在野外狩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着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将周宣王射死车上。
杜伯
杜伯被杀,杜城被夺,其子隰叔由周奔晋为士师。其后人为士氏,始祖为士会。
士会为刘氏远祖的又一显祖,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士会名会字季,因晋文公封于随(在今山西介休)、晋景公封于范,又称随会,范会、范武子。曾佐晋文公、晋襄公,后辅晋成公、晋景公,军功显赫,在其荫庇下,经范文子(士燮)、范宣子(士訇),至春秋末与魏氏、智氏、中行氏、韩氏、赵氏共为六卿,把持国政。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
故王符《潜夫论》称:“自唐以下,汉以上,刘氏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卒,群臣议请立公子雍,派士会往秦迎雍,后在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下,立夷皋,即晋灵公,并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士会奔秦,在秦为谋士,数次献策攻打晋国。晋灵公七年,晋国惧士会在秦,乃令魏寿余假装反晋降秦,秦使随士会到魏,等士会到了魏地便被困,阻其去秦。这段记载,就是士会亡秦又归晋的经过。士会后人留秦者复姓刘。士会的其他子孙后分为士氏、随氏和范氏。
士会
江苏《古丰刘氏族谱》记载:刘累到杜伯40代,杜伯至士会为7代;江西泰和《中华刘氏通谱》记载:刘累到杜伯33代,杜伯至士会为5代。两部家谱记载不同,但江西泰和《中华刘氏通谱》记载和《左传》相符。
四.西刘始祖刘康公及刘子国
西周时,周成王封曾祖父王季之子于刘(河南省偃师),建立刘国,后失考。东周末年,周定王,把其弟姬季子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建立了刘子国。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以上两者均系源于姬姓之刘。为区别陶唐氏祁姓之刘,历史上称这一支是西刘,刘康公便成了西刘肇姓始祖。我曾记得,过去,在一本书中见过刘字的另一种大写,由“西金刀”组成,有别于现在刘字的大写“卯金刀”,但后来一直没有再看到这样的写法。
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范氏是祁姓刘氏的后裔。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康公
刘康公的儿子刘夏,又名官师,史称刘子或者刘定公。刘定公早年也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之职,经常为周王出使各国。到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年),刘夏以王族元勋身份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
刘定公也娶范氏为妻,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刘献公是周景王时期王室的又一实权人物。公元前530年,刘献公一手炮制了甘国的政变,杀掉了甘悼公,扶植了自己的势力为甘国君主。公元前520年,刘氏家族又一手策划了周朝王室的内乱:这一年,周景王病危,准备废掉太子,改立自己最宠爱的庶长子王子朝为王。景王的计划遭到以刘献公为首的王室大臣的强烈反对。周景王准备杀掉刘献公,铲除刘氏家族势力。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周景王和刘献公就相继去世。
刘献公没有嫡子,他死后由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文公。刘文公,名卷,又名狄,字伯蚠,也叫刘蚠。他继位袭爵后,很快积极地参加了周王室的内争。公元前516年,刘卷在晋国的帮助下,终于将王子朝打败,拥立周敬王回到东周王城。从此,刘氏家族又重返周朝政坛,继续控制周朝王室,成为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家族。刘文公操纵周朝政治达14年之久,直到公元前506年去世。刘文公去世后,周天子为他举行了国葬。
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继承刘子国君之后,同样兼任东周王室的大臣。公元前503年,刘桓公平定了王室内部尹氏的政变,将逃难在外的周敬王迎接回王城。此后,他又率军多次讨伐乱党,稳定了东周王朝的政权。
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公元前468--441年),刘氏家族大概是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五.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先秦时期,刘姓的人口不多,是个默默无闻的家族。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刘氏一跃成为中华国姓。刘邦封刘氏家族成员为王,分驻全国各地,同时赐异姓功臣和内附匈奴贵族刘姓,增加了刘姓的人口,发展成中华民族的大姓,并使刘姓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刘邦
综上所述:刘姓来源于祁姓、姬姓,在历史的发展中又衍生出杜姓、士姓、随姓和范姓。应该说,刘氏家族是一个包含多个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