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2023-01-28 08:28:54)
分类: 文化视角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这是个动荡的年代。郭沫若先生曾把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定为春秋战国之交,春秋是奴隶社会的末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在这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代,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众多的学派中,道家、儒家、法家、兵家是最重要的四大名家,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虽然经历了2500多年,至今仍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道家
       道家产生于春秋晚期,应早于儒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包含阴阳两极,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所主张的“道”,是运动的、变化的,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归结起来,“道”有三方面的涵义:1.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2.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3.道无形无象。
      道家的“道”和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相一至,《道德经》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幂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人曾用这些话来解释“宇宙大爆炸”假说,真是恰如其分、完美无缺。宇宙大爆炸前,是一个无限小的原点,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但却是有极高的温度“宇宙原汤”,包含了宇宙所有的一切物质。150亿年前,原点大爆炸,宇宙诞生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道家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道家的“道”在政治思想上集中表现为“德”,大体有三方面的涵意:一是道之德,即道的本性;二是物之德,即事物的本性;三是人之德,即人的本性。
       道家的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这是人所共认的。但许多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因为“道”先于天地而生,并且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是对道家思想的片面理解。“道”是事物的本源和运动法则,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怎么成了唯心主义呢?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关于老子的出生有神奇的传说: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如: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老子画像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老子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道德经》(点击阅读)

       庄子是继老子后道家又一集大成者。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的代表作《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庄子画像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庄子

中国古代名家(一):道家
《庄子》(点击阅读)

       老子创建道家学说,庄子又发展了道家学说,因此,道家学说又被称为“老庄玄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