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灭西周。翌年,周平王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公元前256年,秦入东周,周赧王崩,东周亡,秦取九鼎,历时515年。
历史上,又把东周称为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是两个不同而又衔接的时期:春秋名称来源于孔子整理的儒家著作《春秋》,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1年的大事。战国名称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记事年代从公元前460年到公元前220年,记载了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各国之事,至秦灭六国,有240年。
可以看出:春秋战国和东周开始及结束时间并不一致,春秋与战国之间也有21年间隔。但春秋战与东周在时间上有445年交集,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战国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为了叙事方便,一般规定: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于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
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1.天子改元说: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周敬王去世,周元王继位,换了新天子,史记以此作为春秋时代的终结。由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相差一年,故出现两种说法。公元前475年(《左传》),是郭沫若[1]所持的观点,故大部分教科书依照这种观点;公元前476年(《史记》),是翦伯赞[2]所持的观点,《辞海》支持这种观点。
2.三家分晋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开始了七国争雄的局面。《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公元前403年,是范文澜[3]《中国通史》的观点。
3.《春秋》记事说:公元前481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十四年,表示春秋时代的结束。公元前481年,是吕祖谦[4]《大事记》的观点
。
我本人赞同第2种说法,春秋和战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特征:春秋是一个争霸的时代,主要是争夺领导权。春秋五霸相继出现,都是争当诸侯的头头,为的是多分一杯羹。那时的周王虽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子。战国是一个争王的时代,主要争夺地域。战国七雄互相混战,为的是消灭其它诸侯国,建立统一大帝国。这时的诸侯国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是争霸争王的分水岭。
今天我们所说的春秋战国和东周,其实是一回事了。
春秋战国与东周
注:
1.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字鼎堂,号尚武,汉族,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2.
翦伯赞(1898.4.15—1968.12.18),维吾尔族,湖南省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3.范文澜(1893.11.15—1969.7.29),初字芸台,汉族,浙江省绍兴县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中国通史简编》。
4.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汉族,南宋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人称东莱先生。精通通史,留下《大事记》12卷,是一部本拟“起春秋,后讫于五代”的编年体通史。
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