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2023-01-25 20:26:30)
分类: 家族的传说与故事
       井陉县北陉村是我有书面记载并可考证的最早的故乡,村西蛇头山长眠着我的十一代祖先。
       我并没在井陉居住生活过,对井陉又很陌生。但是,井陉毕竟是我的故乡,又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正是《北陉村刘氏家谱》延伸了我的记忆,这一情结,促使我关注着井陉。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陲,太行山东麓,面积1381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全县辖10个镇、7个乡:微水镇、上安镇、天长镇、秀林镇、南峪镇、威州镇、小作镇、南障城镇、苍岩山镇、测鱼镇、吴家窑乡、北正乡、于家乡、孙庄乡、南陉乡、辛庄乡、南王庄乡,县政府驻微水镇。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今日井陉县

       据宋朝《太平寰宇记》记载:“井陉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之为井陉”。“井”,体现盆地地形,“陉”,原指灶台上通风口,后来形容连绵山脉突然中断的地方。井陉这一太行山的缺口,贯通了南北大道,地势险要。
       井陉属于太行八陉第五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又是天下九塞第六塞(紫荆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雁门关、句注塞、平靖关),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下险塞,兵家必争。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寇的百团大战,井陉是主战场之一。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分别形成了两个集团,双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韩信率数万新召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汉大将韩信表现出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卓越智谋和用兵韬略,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井陉之战,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太行八陉示意图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天下九塞第六塞——井陉口

       井陉,秦置县,县治初设于天户,后迁至威州、城关,1958年由城关迁到微水镇。由于井陉特殊的地理位置,隶属关系多次变迁。北宋灭亡,南宋建都临安(杭州),金军占领河北地区,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对这一地区的政区进行调整,《金史》记载:“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这标志井陉由县升为郡,不久又改威州,州治所今河北井陉县威州镇,仅领井陉一县。州、县同管同一区域,隶属河北西路。一直到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将洺水县(现邢台威县)划归威州管辖,这时威州领井陉、洺水两县,威州被割隶邢洺路。井陉县与威县相距150多公里,两县土地并不接壤,分处两地。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威州州治迁于洺水(今河北威县洺州镇),仍领井陉、洺水两县,至此形成了井陉地处河北西路,却归邢洺路管辖。直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威州降为威县,属广平府,井陉才走出了被遥控管理的境地,归属正定府。现在邢台市威县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井陉县的威州。威州区划的特殊管理形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在宋金的“靖康之役”中,宋朝军队之所以能够与女真军队顽强抵抗,其借助的自然是井陉“山之阨塞”;而洺水为“河之津要”,与中原得失唇齿相依。这充分体现了两地地理位置的重要。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井陉与威县,相距150多公里不相邻的两县曾同属威州管辖

       井陉的苍岩山是著名的风景区,素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苍岩山中心地带形成了奇异的断崖绝壁及优越的生态环境。俯瞰苍岩,东西双峰对峙于前,南北一岭横亘于后,峰岭相向的侧面,壁立百丈悬崖,福庆寺就建在谷中崖间,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但是,我更留恋的是井陉陉山石鼓寺。石鼓寺距我的故乡北陉村西三公里,因寺内有洞,洞中有石鼓而得名。这里风景秀丽、树木茂密、鸟语花香。我没去过石鼓寺,据北陉村同族刘三子介绍:石鼓寺前的山上长满了蔡树,过去曾属于北陉村老刘家。石鼓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圣地。西周穆王姬满于公元前945年由造父驾八骏巡游天下,于陉山狩猎并在石鼓寺留下了“列台”摩崖石刻胜迹。我在北陉村的十代先祖、曾任湖广辰州知府的刘应中和其弟刘履中曾到石鼓寺一游,并留有题词刻于石碑。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陉山石鼓寺

       井陉还有一绝:拉花。资料显示: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属北方秧歌。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新中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故乡情结——井陉的记忆
井陉拉花

       井陉,我的故乡,对她的了解,我只是道听途说,但却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