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情结——洪洞的追述

(2023-01-25 20:14:49)
分类: 家族的传说与故事
       我国许多地方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我家民国二十年(1931年)续订的家谱记载:“始祖兴自洪洞迁居至今已二十辈矣……”。
       山西洪洞县,传说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别名莲花城。地处山西省南部,据临汾盆地北端,东倚巍峨矗立的中镇霍山,西屏峰峦叠嶂的吕梁山,川流不息的汾河水由北向南纵贯其间。现今面积1563平方公里,人口78万。

故乡情结——洪洞的追述
 今日洪洞县

       这么多人都说自己的祖籍是山西洪洞的,那么,古时的洪洞县有多少人口?其实,山西洪洞只是古时一个移民集散地。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而这时候的山西,相对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也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从山西向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全国各地。解放前的“下南洋”,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到现在,大槐树移民后人已经是遍布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曾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大槐树,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散之地。

故乡情结——洪洞的追述
洪洞县大槐树

       背井离乡是痛苦的,迁徒过程是悲惨的。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故乡情结是不可泯灭的,从迁徒开始,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迁徒前家住何地何方,都说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下是自己的故乡。
       北方的洪洞移民后人,多把“老鹳窝”说成“老鸹窝”。“鹳”,音guàn,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形似白鹤,生活在河、湖、池沼的近旁,捕食鱼虾;“鸹”,音gu,又称老鸹,乌鸦的俗称,吃谷物和小虫。“鹳”和“鸹”本是两种不同的鸟,可能是因为洪洞口音,“鹳”、“鸹”相似,以致误传;也可能因为北方鹳鸟较少,乌鸦遍地,才将“老鹳”说成“老鸹”。

故乡情结——洪洞的追述
老鹳

        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情感浸润,与当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积淀了独特的“根祖文化”,散布于民间的碑文、家谱、传说、故事、活动、民俗中,充分体现了对洪洞家乡的认同、眷恋和向往之情,而大槐树作为移民先祖离开故土时最后翘首回顾的见证,成为移民后裔心中的永恒遐想。
     
故乡情结——洪洞的追述
洪洞祭祖堂

       山西洪洞的确有“华人老家”的美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