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探索者
探索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505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丁寨之战(短篇小说)

(2023-01-25 19:49:03)
分类: 家族的传说与故事
补丁寨之战
 (短篇小说)
 
题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在云南反清起事,后率兵进入湖南,在衡阳回雁峰前馒头岭,举行称帝加冕典礼,定国号为“周”,接着攻克湘西,辰州府成了吴三桂的势力范围。清廷派兵平叛,吴三桂依托崇山峻岭抵抗,大创清军,久战不决。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逝,清军复克衡阳,“大周”撤出湖南。多年的战争,许多苗民死于战乱,给湘西苗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仲秋,湘西补丁寨苗民起义,反抗清朝政府,历时半年。


       辰州府凤凰厅东北部有一个小村叫补丁寨,是苗族人聚居的村寨,寨中的苗民都姓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自古都是一家人。
       这天苗族酋长吴二过和同族吴老揽、吴老叟、吴辣儿一块喝酒。酒过三巡,吴二过胸中怒火燃烧,不禁想起在平息吴三桂的战争中,他的父亲率领苗家土兵奋起抵抗,而清军迟迟不能增援,父亲与十多名吴姓苗民战死沙场。他恨清廷软弱无能,只会增加赋税,兴派徭役。
       “反了罢!”吴二过一拍桌子,震得苗寨山响。
       吴老叟瞪着血红在眼喊着:“早就该反了,早就该反了,……” 
       “二哥发令,我等紧随着其后。”吴老揽端起一碗酒,抬头仰脖,一饮而尽。
       吴辣儿提议,先在补丁寨发动苗民,做到一呼百应。
       几天后一个晚上,补丁寨中一片空地上点起一堆篝火,篝火边摆着几个大酒坛,酒坛中装着苗家自酿的米酒。吴二过手持大刀站在篝火边,周围站满了寨里的苗民,吴老叟、吴老揽抱起酒坛,依次向苗民碗中倒满酒,吴辣儿杀了一只大花猫,将猫血滴入大家碗中,饮血起誓:誓与朝廷分庭抗理。
       补丁寨起事苗民在吴二过带领下,向东北挺进,很快占领镇溪所。
       镇溪所一小吏惊慌出逃,跑到梁坳清军守备营求援。守备徐进猝得到消息,率领官兵直扑镇溪所。
       在镇溪所,听到徐进猝统兵前来,性急的吴老叟暴跳如雷,大声叫嚷:“清军敢来,和他拼了!”
       吴辣儿听后摇摇头:“我们刚刚起事,武器又不比清军,硬拼恐怕不能取胜。”
       “那怎么是好?” 吴老叟反问。
       “我们苗寨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不如放弃镇溪所,撤回补丁寨,做好埋伏,引清军进入,来个瓮中捉鳖。” 吴辣儿说得胸有成竹。
       “好!”吴二过一板定音:“我们先撤,老揽和辣儿带几个兄弟垫后,将清军引入补丁寨。”
       徐进猝带兵赶到镇溪所,吴老揽、吴辣儿等人佯装抵抗,边打边退。徐进猝刚愎自用,哈哈大笑:“小小苗蛮,何足挂齿?”
       徐进猝带着清军追入补丁寨,寨中家家闭门,户户无人,异常安静。徐进猝感觉不对,正要退兵,突然天摇地动,伏兵四起,清军顿时乱了阵脚,折将三员损兵七十余人。徐进猝骑马突围,逃出补丁寨。
       补丁寨苗民初战告捷,周边苗民接竿而起,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临近的清廷官府,听此消息,闻风丧胆,有的做好了弃城出逃的准备。


       徐进猝马不停蹄,连夜去找辰州左督郭忠孝。郭忠孝听此消息,大骇。他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派兵速报湖广总督徐国相、偏沅巡抚丁思孔、辰州提督徐志都,并将情况通报辰州府。总督、巡抚、提督随即下令:左督郭忠孝为总统,率领副将勒起功、赵文实,游击王子明,守备胡奇、刘旭前去围剿,分巡道王舜年为前线监军,辰州知府刘应中为后方督运,督、抚、提、镇各协营官兵咸来会师。为了适应山区作战,又调动附近永顺、保靖两县土司官兵前来助战。
       起义苗民得此情报,立即转入补丁寨边的地良坡,利用山坡地形,将长圆木、大石头布满山顶,距高抵抗。
       郭忠孝统领5000清兵,浩浩荡荡直赴地良坡。总统监军下令:各寨起事苗民,凡是主动归降朝廷者,一律赦其无罪;负偶顽抗,拒不归降者,格杀勿论。处于清廷的威慑,沿途三岔等二十五个苗寨苗民首先退出起义,并向清廷纳款;随后补丁寨周围排那等十三个苗寨也诚服清廷。清廷对归顺苗民一律赦免,并给予奖赏,苗民欢欣鼓舞,声震山谷。
       补丁寨吴二过率领的千余名起事苗民,在上、下麻冲苗民相助下,占据地良坡,拒不役降。  
       清军来到地良坡,郭忠孝选出精锐分队攻山,山顶滚木、擂石象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清军不能前往。
       在军帐中,郭忠孝集思广益,和众将官商议破苗策略,副将勒起功提出:四面夹击,分途攻之。
       第二天一早,东路由副将勒起功率兵1000,从火麻营,进阳冲关,破清水塘,抵地良坡;西路由副将赵文实率兵1000,取欧阳坡,向山梁进攻;北路由游击王子明率兵1000夺新店坡,出地良寨,攻坡顶;而总统郭忠孝亲自带领守备胡奇、刘旭,率兵2000,由南向北主攻地良坡。
       起义苗民难以反抗,向西退距儤木营下寨,清军紧追不舍,鏖战整整一天。
       黄昏,西天残阳如血,地良坡被攻陷。清军斩杀苗民2700多人,生擒吴老揽等十五名苗民,缴获弩弓、刀枪、盾牌1000余件。
       吴二过、吴老叟率领1000余名苗民,进入补丁寨重峦叠嶂中,凭补丁高山扼险以拒。清军封山,围困四昼夜。吴二过、吴老叟带领苗民向东突围,转移至东冲茨岩,被逼上绝路,前面悬崖峭壁,后有清兵追堵,100多苗民战死,许多苗民走投无路,堕崖而亡,吴二过、吴老叟亦战死。清军伤亡超过500人。
       地良坡战场,尸横遍野,血光冲天。清军总统郭忠孝站在山顶,诸将站立左右。四名清兵抬着两具尸体过来,监军王舜年上前,揭开盖在尸体上的白布单:一具是吴二过,身中数十箭,犹如剌猬;另一具是吴老叟,瞪着血红的眼,死不眠目。
       吴老揽也被五花大绑押上来,他昂首挺胸,大声呼喊:“我乃大丈夫,死而后己!”
       郭忠孝一挥手,刽子手手起刀落,一股殷红的热血从吴老揽颈部喷涌而出,仿佛是射向天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随后刽子手又将吴二过、吴老叟的头颅割下示众。
      起义军余部在吴辣儿的率领下,向西退入深山。


       负责补丁寨之战清军将士粮饷督运的是辰州知府刘应中。
       刘应中,字养和,号雅庵,拔贡,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平息吴三桂“三藩之乱”后,刘应中由江南凤阳府知府调任湖广辰州府知府。辰州府属湘西山区,又曾是吴三桂控制的范围,多年战乱,经济落后。刘应中到辰州后,收复辰关,招抚流民,安置百姓生活,重建辰州府学碑,修整瓮子洞铁链,为民谋利,因此受到百姓拥戴。
       在这次补丁寨“平苗”之战中,为保前方将士粮饷,必须在辰州征调军粮,然后装船沿沅江向南行40里到达泸溪县,由泸溪沿一条小河向西再行40里到达乾州厅。进入乾州境内,就是苗族聚居的山区,天气瞬间万变,风雾昏晦,相距一丈,人的须眉模糊,难以辩认;时值寒冬,小河干涸,船不能行,于是,调动周边百姓助役,居民截水归河,清理河床暗石,这样,只能小船通过,从辰州出发到乾州,需要七至八日。
       随着前方将士深入崇山峻岭,所需粮食水运不能迳达,只有靠人肩挑身背。而山路崎岖,雨雪载涂,运粮者艰难困苦,不能言表。
       刘应中经实地考查,制定一条运粮路线:从泸溪县向西先到湾溪,又向西5里到筸子哨,再向西17、8里到上麻冲,将上麻冲作为中转站,又经地良坡,再西行27、8里到儤木营。这条路线全部是山路,按照路途实际情况,每五至十人为一组,有一人负责,命照磨孙荣祚、五寨司吏目大剌史齐维翰、巡检王征进、黔阳安江司巡检黄之矫沿途相率督押,更替而进,同时派兵弁协同保护。
       为避免途中河水泛涨,阻断道路,刘应中乘船沿河查看,随行驿丞叶天滋询查得知:筸子哨向右,有一地,名四公灞,可直通上麻冲。过去曾是运粮古路,可不渡溪涧,只走山路。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堙塌,两侧峭壁陡立,难以仰登。刘应中找来当地工匠,在岩壁凿洞,架成木梯,依次而上。再向前行数里,又有河流,再砍木架桥,直达上麻冲。
       粮食按期运到前线,将士有了补给,清军胜利有了保障。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正月,分巡道王舜年调回京城,辰州知府刘应中,受命摄分巡道篆豪,负责监军。这时刘应中身兼前线监军和后方督运两职,他驻在乾州参酌机宜,督运粮饷。
       吴辣儿领导的苗族义军余部,于儤木营、鸭保寨、龙角洞一带继续抗击清军。当年十二月,苗族义军称其要归降,清军信以为真,苗民蜂拥突出,与清军混战,清军死伤百人,苗民战死200余人,被擒21名。
       第二年正月中旬,清军乘雪夜潜伏在苗族义军寨外,分路进攻,攻破儤木营、鸭保寨、龙角洞三寨,苗族义军被杀300余人,被擒25名。吴辣儿率众退据天星山。
       天星山中天星寨,寨高陡峭,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寨中,易守难攻,不是苗民很难进入天星寨。清军在天星寨对面山上分营列炮,屡招不顺,寨中苗民砍木为城,挖窖避炮,泥屋防火,粮备水足,攻之不克。
       其间,起义苗民乘夜持刀弩下寨,冲进清营,清兵奋勇严截,苗族首领吴辣儿阵亡,苗突不能前,又退回天星寨固守。
       总统郭忠孝发出布告,督促起义苗民归顺朝廷。苗民提出条件:必需由清军监军刘应中自缚到苗寨,诸苗民才以为信。
       郭忠孝即刻派兵到乾州,接来刘应中商议。刘应中认为:无论筸苗、红苗、生苗,都是大清子民,应以宽待。攻心为上,如能说服苗民归顺朝廷,愿亲自前往一试。郭忠孝敬之,并亲选文武数人同行。
       刘应中一行自乾州西南行十五里至筸子哨,山势狰狞,荒草凄迷,又东北行至上、下麻冲,山渐高而稍秀,水虽浅而差清,林木蓊翳,禽声睍睆,天开去霄,心甚适然。再行20多里,到地良坡。刘应中不禁感叹:“地良坡,岂以其地之良而名乎?或递粮坡,岂自音征苗粮运,必由于此,因其高峻必递而后可上乎?” 向前过儤木营,再向前就是天星寨。
       大山簇拥深箐,茂林一望如墨,从涧旁起石山十数座,挺然直立,古树茂密,隐映相联,而天星寨则孤峰独耸,下石而上土,挖地有泉。
       天星寨下,同行的鲁元楚等垂梯上寨,探其虚实。随后刘应中进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苗民感动,于二月二十一日至儤木营投诚,又杀猫饮血为信,归顺朝廷,誓不复叛。
       后刘应中上书朝廷:请求赦免起事苗民无罪,被俘苗民免死放回。朝廷恩准。对此《井陉县志》记载:“……营将欲将苗首斩杀,应中尽力制止,赦免放回。苗民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为他立了生祠……”
       之后,清廷在凤凰营治所,苗民陈国典为首领,苗寨分东西南北四讯,安居乐业。


       补丁寨之战胜利,康熙皇帝大喜,下旨对参与“平苗”有功将士进行赏赐。圣旨到,郭忠孝、刘应中等一行官员接旨,皇恩浩荡,三呼万岁。
       接旨后出来,郭忠孝拉住刘应中问道:“刘大人,刚才宣旨,你为何不接?”
       刘应中心中一震,刚才他并没听到给自己的圣旨:“左督大人,老朽耳聋,没有听到啊。”
       原来,圣旨调刘应中回京,加封内阁学士,刘应中却没接旨。没接圣旨有欺君之罪,刘应中急忙上书朝廷请罪。康熙皇帝知道后说:“刘应中,刘应中,至死离不开辰州城。”念其有功,既不要官,就赏其半朝銮驾吧。
       銮驾是皇家御品,有半朝銮驾也就享有王爷待遇,出门有金瓜、钺斧、朝天镫,鸣放十七声礼炮,文武官员都要避让,就是一品官员也得下跪叩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刘应中逝于辰州府。
       半朝銮驾送回井陉县北陉村,供奉在刘氏后宅的执事楼中,在清朝中、晚期,刘应中后人——北陉村刘氏后宅,享尽了祖先的无限风光。“文革”中破四旧,半朝銮驾被付诸一炬。
       关于刘应中没有接旨,北陉村刘氏后宅有这样的传说:刘应中儿时读书,用红土块在学堂土地龛写了几个字,得罪了土地爷,当康熙皇帝下旨时,土地爷捂住了他的耳朵。北陉村刘氏后宅由此对土地爷有怨恨,不供奉土地爷。

编后语:
       本文改编于刘应中《平苗记》,参考了(清)严如煜《苗防备览》、河北省《井陉县志》、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等有关记载和刘氏家族的一些传说,之所以称其为短篇小说,皆因其故事是真实的,而情节则是虚构的。

补丁寨之战(短篇小说)
今日补丁寨

补丁寨之战(短篇小说)
附图1:补丁寨之战示意图

补丁寨之战(短篇小说)
附图3:辰州府示意图

注释:
       1.附图1、2原稿截自《苗防备览》第一册第一卷《舆图》,附图3原稿截自红网论坛。
       2.辰州府:清朝早期,辰州府隶属湖广偏沅巡抚,府治沅陵,曾管辖沅陵、永顺、保靖、泸溪、辰溪、麻阳、黔阳、溆浦八县,沅州(芷江)一州,乾州、凤凰、永绥三厅。县是清廷基层政权,主官是知县,正七品;州清时是县级,略大于县,主官是知州,正五品;厅系清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的相当县级的管理机构,主官称通判,从七品。
       3.清康熙年间,湖广总督驻武昌;偏沅巡抚驻沅州(芷江);湖南提督驻辰州;辰州知府驻沅陵。
       4.镇溪所:所是清朝县以下管理机构,镇溪所管辖补丁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