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庄刘氏是阜平县石坊刘家的一支,而石坊刘家又来自井陉县北陉村。
335年前的清朝乾隆十七年,井陉县北陉村刘家有一支迁居阜平县石坊村。阜平传说:石坊刘氏始祖是担着两个儿子到阜平的,较小孩子这边的筐里还放着半块砖,大概是为了保持平衡。井陉传说:从井陉到阜平路过陈庄,离开北陉村的族人,担着孩子,边走边说“咯吱、咯吱上陈庄”。这些传说,反映出离家人路途地艰辛和对故乡地思念。
300年来,开始,阜平族人每年都回井陉祭祖,前三代所有人名都录入了家谱。代远年湮,来往逐渐减少,现在族人的记忆是:阜平刘家最后一次回故乡北陉村,大约在清朝末期,阜平刘家娶亲,曾回井陉请过半朝鸾驾。此后100多年,基本没有家族内的往来。但是,一脉相承的亲情始终牵动着两地同族人的心。
2010年清明,我到北陉村寻根,结识了北陉村本家刘正波,他将《北陉村刘氏家谱》拍照后托他女儿带给我;以后他两次带着家谱到张家口,我们相聚,共叙家事;网络中,我又认识了在北京工作的北陉村同族刘献军,一个家族观念很强的年轻人;在石家庄工作的北陉村同族刘金刚到张家口出差,我们在塞北山城暂短相会。这是家族中几件孤立的偶然事件,却演绎出相距100多公里、相隔100多年后的两地同族再次重逢的必然。
今年清明前一天,井陉县北陉村刘正波、刘献军等四位同族来到阜平县向阳庄。向阳庄的刘氏乡亲们以朴实的方式迎接来自故乡的亲戚们:具有阜平特色的农家饭菜,大片的盐肉,干菜豆腐;第一杯同饮阜平枣酒,阜平人称之为“枣木杠子”,一口咽下,只呛得伸脖子瞪眼,二口喝下,回味无穷。
井陉的族人带来了老家保存的《北陉村刘氏家谱》,阜平的族人领他们查看阜平先祖留下的两块石碑,家谱和石碑的记载相互印证。
阜平县石坊村刘氏始祖刘治的石碑
阜平县工作的本家兄弟刘国海,在县城望江亭酒店举行家庭宴会,参加家宴的有井陉县北陉村和阜平县向阳庄、石坊村、庙沟掌村以及王快庙南村的刘氏家族20多人,他们是18至20世祖孙三代人。
随后,阜平6人与井陉4人一同驱车回北陉村。300多年前,两位先祖从井陉县北陉村来到阜平县王快镇和石坊村落户;300多年后他们的子孙重回故乡,认祖归宗,寻觅他们先祖的祖先。
北陉村的本家们热心款待我们阜平的同族,在故乡,共同举杯,酒水伴着泪水一饮而尽。
600多年前明朝初期,始祖刘兴携子刘仲良从山西洪洞迁徙陉山北陉,世代繁衍,至今他在世的子孙最少有2000多人。始祖逝后葬于北陉村西北,现在已是一片平地,我们在埋葬始祖的地方进行了祭奠。北陉村同族曾商议为始祖立碑,以凝聚家族人气。阜平的刘家希望此事成真,那时,阜平的族人一定会再回故乡给老祖宗磕头。
北陉村刘氏始祖刘兴葬于此地
时间象一把利剑,但它斩不断血脉亲情,漫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们深深体会到:灰比土热,血浓于水。
在阜平县城南庄毛主席故居合影留念 (刘献军提供)
在井陉县石鼓寺合影留念(刘献军提供)
(写于阜平向阳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