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这是一个祭祖扫墓的日子,我又一次回到了河北省阜平县向阳庄。
阜平县向阳庄是我的故乡,父亲就出生在这里,父母去世后落叶归根,又长眠于此。这是我牵肠挂肚的地方,它留下我漫步故乡的足迹。
向阳庄,过去叫沟漕村,刘姓是村里第一大户,我家属于刘氏家族中的一支,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向阳庄刘氏,是阜平县石坊村刘氏家族的二门(次子之后)。大约25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间,兄弟四人分家,我的七辈先祖刘元儒落户当时的沟漕村,是向阳庄刘氏的始祖。
刘元儒,字文魁,号巨泉,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月二十三日,卒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八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五岁。生前曾考取廪膳生,是朝廷发给生活补贴的秀才;后国子监肄业期满,候选训导,例授修职佐郎。清朝时,训导是协助县里主管教育主官的佐官,而候选训导则是文职散阶,在家候补出缺。先祖刘元儒命运不济,与候补出缺无缘,一生在家,亲勤劳作,汗洒黄土。
刘元儒生后留下一块汉白玉石碑,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也是他从八品小官的政治待遇。石碑背面刻有碑文,虽经“文革”破坏,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家族信息。
刘元儒生有四子四女,长子显廷,字聘三,邑庠生;次子显相,字弼君,邑庠生;三子显经,字泽民,国子监太学生;四子显纶,邑庠生;继子显逵,邑庠生。四女已无从查询。
大门显廷之后称为北院,生一子,又经两代,分三支,称老五、老六、老七。老六无嗣,现在老五后人是小北院,老七后人是大北院。
二门显相过继王快村堂叔刘元蛟,因王快修建水库搬迁,已经失去联系。
三门显经之后应该是东院,因住宅边种桑养蚕,又称为“桑园”。按族人口传,其中有一子人称“三光蛋”,无嗣。看来三门最少有三子,我的高祖刘老万是其一子,是个爱抱打不平的武秀才。
四门之后是西院,家谱记载刘元儒四子名显纶,但刘元儒的石碑却无此子,四子名显逵。家谱记载显逵系刘元儒三弟刘元纯的三子,这只有一种解释:显纶先于其父刘元儒离世,无嗣,显逵过继为刘元儒四子。向阳庄四门几代单传,人口较少,但他们自称和石坊新房村西院的刘家血缘很近,极可能显逵至少生有两子,一子留在向阳庄,一子迁回新房村的西院。
现在向阳庄刘氏,是刘元儒的7——10世孙,村里还有近200人,许多刘氏后人已迁往北京、石家庄、保定、邢台、张家口以及山西大同、内蒙古乌海等地。
“文革”期间,平坟造田,先祖刘元儒的石碑移出老坟,正面磨平,刻上语录,立在向阳庄村中老槐树边,后又挪到井口当了垫脚石。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许多家族的石碑遭此厄运,他们的后人任意践踏着祖先的墓碑。
“文革”结束后,刘元儒8世孙刘宝财自己买了一块石板,把祖先的石碑换回,寄存在村中。
我是2008年清明回乡上坟时得知这一情况的,我考查了这块石碑,并到村西刘家老坟查看了先祖刘元儒的坟茔,设想把石碑复立于他的坟前。
在农村,立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有许多说法。我建议由我叔伯大哥刘国英牵头,找族人商议,同族人出钱出力,妥善解决。今年清明前,他们把先祖的名字重新刻上了石碑,按老百姓的习惯,由家族中一个会看阴阳的人选择了吉日,测定了方向。
立碑之日,恰逢我回故乡。这一天,老祖宗的石碑重新立在他的坟前。在向阳庄村西刘家老坟,刘氏后人跪拜祖先,点香烧纸,上供敬酒,炮声震天。
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向阳庄刘氏始祖刘元儒的石碑
(写于阜平县向阳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