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陉村刘氏家谱解析(三):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2023-01-25 08:11:50)
分类: 家族的传说与故事
       600多年前,始祖兴到北陉村时只有一子仲良;后仲良又生二子海和泉,由居住方位分为东股、西股;海生五子,泉生二子,兴的曾孙辈已达七人,北陉村刘氏大家族的雏形已经形成。

北陉村刘氏家谱解析(三):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北陉村刘氏始祖刘兴模拟画像

       《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对明朝时期各位先祖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名字,并仅反映出父子、长幼关系。但我们仍能从家谱记载中,探索当时的家族信息:
        首先,两始祖移民,说明当时刘氏家境还是比较贫寒的,起码家里没有大片的土地;
        其次,四始祖“因送孔知县家眷坠江”一句,隐约提示着这时刘氏家族成员中有在朝廷当差的;
        再次,始祖兴的孙辈分为东股、西股,说明这时已有较好住房,很可能是四合院,有正房、东房、西房,到其曾孙辈,已经是十多人的大家庭,有一定的土地养家糊口了;
       最后,从各代先祖起名看,除了用“富、贵、忠”等字外,还用了“奇、良、贤、让”等字,说明家族已经有了读书人。
       北陉村刘氏到第八代,已是明末清初,家谱中增加了先祖的字、号、学历、官阶、住邑迁移等记载,这时的刘氏家族已经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之家,每代都会出几个秀才。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北陉村刘氏出了一位四品知府,第10代先祖刘应中、清初拔贡,曾出任浙江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县丞、湖广武昌府(今湖北武汉)同知、广西浔州府(今广西桂平)同知、江南凤阳府(今安徽凤阳)知府、湖广辰州府(今湖南怀化、当时府治沅陵)知府。刘应中是北陉村刘氏诸先祖中传说最多的人。

北陉村刘氏家谱解析(三):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刘应中模拟画像

       刘应中兄弟二人,其弟刘履中住老宅前院,称前宅,刘应中住老宅后院,称后宅。
       据说刘应中出生时,家里很穷,没有被褥,天上飘过一朵红云把他包住。长大读书上下学时,常有一只狼护送他。
       当地村头有坐着的五道爷石像,刘应中上下学走到石像前,石像就恭恭敬敬站起来。他将此事告诉家人,家人说:“下次走到五道爷前,你就让他坐下,别站了。”当刘应中又走到五道爷石像前,石像又站起来,他一急说反了:“以后你就站着吧,别坐了。”从此北陉村五道爷石像站着,而周围村的五道爷石像都坐着。
       刘应中小时上学比较调皮,教书先生罚他站在学堂外太阳地,他躺在地上,有两个神仙过来给他遮阳扇风,他睡着了,先生觉得很奇怪。
       还有一次,刘应中在学堂土地龛上用红土块随便写了一句:“土地、土地,到河南看黍稷。”晚上土地爷给老师托梦说:“我在此留不住了,老爷叫我到河南看黍稷。”第二天老师到土地龛一看,写着这句话,就问谁写得,刘应中说是他所写,老师叫他擦掉,他就用红土块胡乱涂了几下。晚上土地爷又给老师托梦说:“不去不行了,老爷用红笔批了。”就这样得罪了土地爷。刘应中晚年,康熙皇帝为其提职封官,土地爷捂住他的耳朵,他没听到,没有接旨谢恩。康熙皇帝生气地说:“刘应中,刘应中,至死离不开辰州城。”为此北陉村后宅刘氏也与土地爷有怨恨,不供奉土地爷。
       相传:刘应中任辰州知府期间,湘黔边界“红苗”起事造反,朝中有奸臣想谋害他,上书朝廷让他率兵平蛮。刘应中是文官,怎能带兵打仗?在两军阵前,互通姓名,苗蛮首领也姓刘,刘应中动之以情,说服苗蛮归顺朝廷,永不造反。刘应中立了大功,康熙皇帝下旨褒奖并赐其半朝銮驾。
       其后,仅西股一支步入仕途的还有:
       刘应中三子俶,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六品;
       后宅的第十七代刘家桂,晚清丁酉科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从七品,光绪三十四年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历任井陉县自治研究所所长、自治筹备会会长、井陉县议会议长、顺直省议会议员并推为实业股长、井陉县劝学所所长、自治预备会会长、参事会会长,民国时聘为甘肃省财政厅咨议;
       后宅的第十七代刘家棣,晚清五品军功;
       刘家桂子四子刘谔之,以其三哥刘谊之的名考入北京大学,后在副总统李宗仁办公室任秘书,全国解放后到张家口教书,后遣送回乡,戴帽管制……
       刘应中任辰州府知府时,在保定的阜平县买了一片山地,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刘应中孙辈中有兄弟二人迁居阜平,大哥刘泽澜迁居王快村,五弟刘泽治(又名刘治)迁居石坊村。因年代久远,又加1958年王快村修建水库,大量居民外迁,导致王快、石坊刘家失去联系。
       口传:清朝乾隆年间,刘泽治担着两个儿子从井陉县北陉村来到阜平县石坊村,当时石坊村有座宅院,经常半夜闹鬼,响声不断,无人敢住,成了无主闲宅。刘泽治到石坊村,无栖身之地,只得投身这座老宅。半夜,他们听到有人说话:“我们在这看房多年了,主人今天来了,我们也该走了。”从此风平浪静,刘泽治便落户石坊村,并在石坊村又生二子。后来为方便生活,就近耕种,长子到南安村、次子来沟漕村、三子留石坊村、四子去庙沟村定居。
       阜平县向阳庄(原名沟漕村)有一块刘泽治次子刘元儒的石碑,刻于清朝嘉庆十七年。石碑为汉白玉,高约1.5米,宽约0.6米,底座已遗失,碑的正面已经磨平,背面墓志铭中间部分磨损,四边还遗留一些字迹依稀可辩。石碑记载:“公自六岁从父徙居……乾隆十七年迁入法花社九甲民籍,遂家于城东二十里石坊口居焉……忆公本陉山郡人也,世居城北五十里……”,石碑墓志铭与家谱记载一致。

阜平县石坊村刘氏先祖石碑探秘
向阳庄刘氏石碑

       清朝时,阜平县石坊村刘泽治一支是书香门第之家,刘泽治是国子监太学生,其有四子十三孙,家谱有记载的三代十八人中,有国子监太学生3人,廪贡生3人,邑庠生4人,武庠生1人,文童生1人;有记载的的7个曾孙中,文庠生1 人、武庠生5 人。国子监太学生是国家最高学府出的秀才;廪贡生又称廪膳秀才,是朝廷发给生活费的秀才;邑庠生是地方学府出的秀才;武庠生就是武秀才;文童生是还没取得秀才资格的读书人。
       向阳庄第一代先祖刘元儒,国子监肄业期满,候选训导,例授修职佐郎(石碑记:广文郎),八品。候选训导,是文职散阶,县学候补官员。先祖刘元儒,与候补出缺无缘,一生在家,亲勤劳作,汗洒黄土。
   我的高祖,名不详,人称刘老万,晚清武秀才,为人耿直,爱抱打不平,在当地很有名望。当年参加武举会考,他挥舞大刀,威风凛凛,但不慎失手,将刀掉在地上,他眼急手快,用脚将刀勾起单手接住继续操练。结束后,他把刀放在地上,盯着考官看,考官很生气,认为这个人太傲慢,从名单中把他革去。

北陉村刘氏家谱解析(三):家族的发展与兴衰
刘老万习武图

       沟漕村西北的大山上有座寺院,名苍山石佛堂,当地人称十八堂。寺院前的山林原属刘家,山林多为蔡树,当地人称蔡树结的果为橡果,附近百姓常到山林打橡果作食品,有时还损坏树枝。山林归刘家时,百姓可以随便采摘。当时高祖和寺院的道士很要好,后来他将这片山林划缘为寺院护庙地,山林成为护庙地后,百姓采橡果时损坏了树木,护庙人便将百姓的采果工具扣押。为保护庙林,县衙还在山上立了护林告示牌。百姓采果不便,找到高祖诉苦,他便到寺院找道长讲理,道长告其有县衙告示立牌在山,他二话不说,把告示牌推倒滚下山去,为此双方打开官司。因他推倒县衙立得告示牌,在县上当然败诉,他又告到保定府。
      在保定府打官司期间,附近一家砖窑买下一对童男童女祭窑。高祖知道后找到窑主,出钱将童男童女买下。因打官司花钱很多,家里生活已很困难,高祖母带领家人在住宅边种桑养蚕,后人便称我们这一分支为桑园刘家。
      高祖刘老万,在沟漕村西五里的井沟另立坟地,坟地背靠大山,面向小河,风水不错。我的舅爷爷是一位风水先生,1944年我爷爷去逝后,舅爷爷到坟地看了看,并用铁锨破土,说:“就葬在这儿,怎么也能出个县官。”巧了,20年后,我的父亲刘朝笏果真当了张北县县长。
      抗日战争时期,阜平县城南庄是革命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就在这里。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和毛主席从陕西延安到城南庄,在这里住了35天,后迁往平山县西柏坡。沟漕村当时是边区政府保卫部所在地,包括我父亲在内的许多刘氏儿女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北陉村刘氏家族的发展、兴衰,是我们祖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千万个家庭的千万朵浪花,汇聚成滚滚洪流,推动着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