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刘氏家谱》这样记载第一代先祖:
大始祖,清,无嗣;
二始祖,忘其名,上陕西延安府草桥店居住,后改为高碑店;
三始祖,兴,生子仲良;
四始祖,忘其名,因送孔知县家眷坠江,无嗣。
民国二十年的八续家谱序中记载:始祖兴自洪洞迁居至今已二十辈矣……
北陉村刘氏家族口传:始祖兴是元末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的。
从家谱的这些记载和家族口传信息中,可得知:元末明初,始祖兴是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的。
中国北方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鸛窝”。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许多北方居民都说自己的故乡是山西洪洞的,其实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只是移民集散地。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6年(1373年)到永乐15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由此推断:大约在元末明初,在山西某地生活着刘氏四兄弟。大哥,清,无嗣;四弟,名不详,在县衙当差,因送孔知县家属,失足落水身亡,无嗣。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另外两兄弟从山西洪洞向外省移民,二哥,名不详,移民到陕西延安府草桥店居住,后改为高碑店;三弟,兴,移民到直隶井陉县北陉村,即现在的河北省井陉县北陉村。600多年前,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鸛窝下,刘氏两兄弟挥泪而别,一个去了陕西,一个到了直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再次见面是十分困难的。
陕西延安有我们刘氏的一大支。明朝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辖:肤施(今陕西省延安市)、安塞(今陕西省安塞县)、甘泉(今陕西省甘泉县)、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安定(今陕西省子长县)、宜川(今陕西省宜川县)、延长(今陕西省延长县)、延川(今陕西省延川县)、定边(今陕西省定边县)、靖边(今陕西省靖边县)共10县。如今已不能查出草桥店、高碑店属延安哪个县,我曾多次百度,终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在今天陕西省延安市境内某个村落,有一个刘氏大家族,他们一定是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刘兴是北陉村刘氏的第一代始祖,生有一子仲良;仲良生二子:长子海,因居住在东,其后代又称东股;次子泉,因居住在西,其后代又称西股。北陉村刘氏,由此分为东股、西股两支。
大约到了明末清初,北陉村刘氏第9代、西股的刘以公迁居河南,这是家谱中记载的北陉村刘氏第一次外迁,遗憾的是外迁原因、具体时间、详细地址不可考证。
清朝康熙年间,北陉村刘氏出了一位四品知府——湖广辰州知府刘应中,他在任时在保定的阜平县买了一片山地,清朝乾隆17年,刘应中两个孙子刘泽澜、刘泽治迁往阜平,居住王快、石坊等村。这是家谱详细记载的北陉村刘氏外迁最大的一支。
家谱还记载:迁移阜平县石坊刘氏第3代刘显书,不知何因又回归北陉村居住,生子利宦,利宦生三子秀贞、动贞、静贞,后又迁邢台临城县。邢台临城也就有了北陉村刘氏的一支。
阜平县石坊刘氏,为方便生活、就近耕种,又分居南安、沟漕(后改名向阳庄)、石坊、庙沟四村。沟漕村我的父亲刘朝笏,1939年参加八路军,随军北上张家口,留当地工作,后介绍我四叔刘朝政到张家口工作。这样,张家口就有了北陉村刘氏一支。
北陉村刘氏外迁,也许是一种普遍现象,肯定还有很多,只是考证需要时日。
日月荏苒,北陉村刘氏后人不断走出故乡,走进全国各地——刘氏子孙厚望无穷!!
黄河——母亲河
山西洪洞大槐树
井陉县北陉村
阜平县向阳庄
张家口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