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随感

(2022-07-26 20:49:26)
标签:

教学

教育

文化

分类: 读书感悟

阅读随感

毛亚娣

78

《论语里住着孔子》

打卡阅读第一天

前些年来受到西方的影响,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让孩子学的轻松,玩的快乐。但实际的结果未必尽如人意。很多时候我们都片面的理解了所谓的快乐。孩子学的简单轻松就是快乐了。可这种快乐是教育中追求的快乐么?快乐有简单的低级的,也有延迟的高级的。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去引导孩子追求那种延迟的高级的快乐。一种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就后的快乐。从心出发去理解认同这种高级快乐。学习的路上才会真正感受到开心吧。毕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9

《论语里住着孔子》打卡第二天

孔曰成仁,仁不仅仅是仁慈,善良。它是孔子对人最好品格的追求。

为政篇中,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以良好的德行去引导众人,为政以德,不令而行。

落实到实践中,我们自然得从娃娃抓起,教育好了孩子,德政才有土壤才有发芽开花的可能。

如何去教育好孩子,我们要学会去认识学生。孔子识人不仅看这个人的才华,还观察他如何做事(通过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的?事后内心安否?)全面去了解一个学生后,才能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才有利于以后教育,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里孔子那句耳熟能详的“温故而知新”也包含着对现在信息爆炸时代的启示,知识真的未必知道越多越好,有时候知道太多反而思考起来未必有所得。温故,把以前已经知道的东西再拿出来,再去读,再去思考,会发现已经走马观花未能了解到的新东西。能安静地去思考,去独立地思考。比大包大揽,囫囵吞枣的往脑子里塞知识,更能对自己更有裨益。

 

 

710

《论语里住着孔子》

阅读打卡第三天

孔子追求的仁是一种形而上的,虚无缥缈的概念。如何落实仁,孔子将目光落在了礼乐上。尊礼崇乐,用礼乐在外的秩序与美好来引导人们去追求仁,这种内在的美好。自外尔内去推广心中的仁。孔子的八佾中也表达了真正的礼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乐的美好也是一种韵律的统一。想来孔子之所以推崇礼乐,也是希望人们可以真诚的对待自我,接纳自我,达到表里如一,形成真正的仁。这与现在提倡的和谐,古今回应。

 

 

712

《论语里住着孔子》

阅读打卡第4

孔子的仁,与我最初的片面理解有很大的差异。之前上课也跟孩子说仁就是仁慈,善良。读了这本书才理解到仁的内涵和广度是宏达的,也是细致入微的。既有对个人的仁的解释,通过从人的地域差异,表现出人性的不同,期望人们择仁里而住。又阐述的仁者不一定就是和善的,对待不好的人一样可以是凶狠的,有点佛家金刚怒目的味道。真正的仁是和自己和社会达成一致,顺从内心。

 

 

713

书名<<论语里住着孔子>>

打卡阅读第五天

寓教于评,孔子对人的评价是多元的,不以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人,对有着人的评价还相当有趣,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孔子对人的评价不会因当下的一时的错误而否定他整个人,而是宏观的,整体的去评价他人。对待和自己理念不同的或者行为并不认同的人,也能从实际出发给予中肯的评价。甚至对于宰予这种能气的他给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的人。孔子依然把他列为孔门十哲,孔子对待他人的大度,指的我们教师学习,去试着理解那些班级里的“大神”

评价的多元化,不以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人。孔子很早变认识到人的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或刚或柔,或直或曲。能在对应境况下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孔子都给予了肯定的支持。国家也是一个道理,为君者重义,用合理的规章制度治理国家。

 

 

714

书名<<论语里住着孔子>>

打卡阅读第六天

孔子与学生相处的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的:既有对冉雍这种出身不好的,肯定其德行的,也有对颜回这种情深似父子的。还有因为见了“绯闻女友”南子而惹子路不高兴,赶紧发誓什么逾矩的都没做,甚至发誓的。孔夫子真性情,也确实符合他提倡的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这里又一次提到了快乐教育。快乐教育的目标是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应该通过先知之,再好之,最后才是乐之。单纯希望在学习教育中直接过去快乐,那这种快乐必然是单纯浅显的,不足以支撑人生的厚度。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乐趣,学以致用。“学”字的甲骨文就是两个手去拿东西,就是去行动,去实施。学的东西能用的上,人才会觉得知识的意义,才会从知之,向好之演变。目前提倡劳动教育未尝不是对当下知识与实践脱节的一种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