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世界带进教室——六和公益网络培训课上的分享

(2022-07-26 20:45:34)
标签:

教学

教育

文化

分类: 读书感悟

把世界带进教室

——六和公益网络培训课上的分享

沈海燕

读薛瑞萍老师的《诵读课》,特别喜欢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把世界带进教室。今天就把这句话当作我的开场语。感谢六和,把阅读世界带进宿松,感谢邱老师,把我们带进诵读的世界,跟王道老师说笑话的时候,我说我是邱粉,是的!邱老师的诵读,让我对诵读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邱老师的课,我听了三遍,这不是粉丝的追星行为,是对学术的致敬,当一位老师,把世界带进教室、带进课堂时,那他一定心怀天下,心系儿童。这正是邱老师第一节课里面谈到的为什么要进行儿童诵读课程,邱老师说诵读也是艺术,它本身就是美的存在,薛老师的书,也体现这种对诵读、对美执著的追求。

薛老师是我们安徽省合肥市的老师,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感觉非常真实。每一篇文章,就是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喜欢用这种记录的方式,将教学生活原本的样子记录下来,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在亲身经历这平淡又精彩的一天天。

从我阅读的感觉看,她的诵读课,是静的哲学、慢的艺术、恒的追求。

一年级的诵读课时,薛老师首先给我们呈现的是音乐,《琴萧佛乐》在教室里飘荡,我们的孩子从各种常规教育、各种严格要求中释放出来,他们在这清凉又温暖的乐音中得到滋养和恢复。孩子们太需要轻音乐了,我们总是感受到:这段时间,孩子们的心怎么这么浮躁,心理学中喜欢用冥思来让人心静,我们课堂若带入音乐,那一定很美很温馨。

诵读追求节奏,正如邱老师所说:节奏是我们人类生活规律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大自然日月星辰变更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节奏,我们进行诵读,就是与大自然呼吸相应,回归自然本身。

书中提到《地海巫师》中的一段卷首语:惟静默。生语言;惟黑暗,成光明;惟死亡,得再生;鹰扬虚空,璨兮明兮。

静默是万物生长之初,静是一切心境回归的终点,静默之中,语言生发,我们总是感慨,学生的心好浮躁,也许是我们浮躁了他们的心。

薛老师的诵读课第二个特征,是慢,慢是一种情调,它靠的是对知识深沉的把握和不懈的追求,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也有着科学规律,最记得她里面有这么一段:

“套着学”是我的习惯。比如一篇必须背诵的课文计划朗读八遍,我会分出两遍在前一天初读,一遍在学完后重读,正式教学过程中朗读五遍(各种方式)。人不仅用意识学习,也用潜意识无意识吸收。一夜“发酵”的作用不可小视。潜意识、无意识吸收的东西往往记忆更牢、理解理深。

这一段对我影响非常大,平常我们在上课文的时候,经常急于讲解,而忽视让学生去读,有的时候读的目的也不是非常强,仿佛只是为了巩固老师的说法,薛老师的这一做法,特别契合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学过的知识需要反复呈现,最后才能变成儿童的潜意识,就像我们现在吃饭、写字不会去思考怎么拿筷子,怎么拿笔一样,这些技术性问题已经变成我们的潜意识。

梅子涵先生也说过:文学阅读比的是慢而不是快。多或许会博,但是要精进,要真正地去理解知识,真正地走进作品,阅读还是要慢点,注意阅读的节奏才好。

第三方面是恒的追求。

薛老师用其一生去执著一件事,去做诵读,去做阅读,在全阅读中,小古文,道德经这些相对难一些的知识,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对于经典,孩子需要在老师带领下,反复品味。只有这样,经典才能沉淀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反复,也是对治焦虑、浮躁的良药。

薛老师坚持日有所诵,坚持阅读课程化,她有这些具体做法:

1)以《日有所诵》为材料,日有所诵。

2)建立班级书库,保证孩子每天节约一本图书。

3)一周一个故事。周三讲述,周四重讲。

4)以《我爱吟诵》为教材,一周吟诵一首诗(“每周一歌”)。

5)以《全阅读》为教材,一周一单元进行朗读教学。

我想,长期去做一件事,他做的就不再是一件事,而一种生命存在的状态,他的身上有着这件事本身传达出来 的气质,读诗,让人温和而浪漫,连语言都变得有穿透力,诵读之美与诗歌之美变成一个人的人格之美,这是我从薛老师和邱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生命张力,我爱他们的原因也在于此。

在阅读、诵读、教育这条路上,更长远的是把世界带进教室,我需要修炼的东西太多太多,总感觉想要去做一件事,自己起码要做30%的功课才可以去做,仓促上路,显得幼稚而不负责任,去年我也准备在班上带学生诵读,书买了一大堆,感觉还是不敢去尝试,在偶然忍不住激情的时候,也带学生诵读过,在实践的过程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我带学生用叶老师的方法诵读,结果学生都笑起来,下次再读的时候,他们就说:“老师,求你了,不要用这种调子读诗。”学生的状态让我感觉不知所措,最后我想向邱老师提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孩子比较排斥诵读腔,我的起点在哪里?

问题2.朗读和默读哪个更利于学生的思考?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