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熊市见底的关键信号是什么?
(2011-09-22 16:30:16)
标签:
财经 |
分类: 股市策略 |
中国的A股历史,也是一部被政策玩弄的血泪史,作为企业融资的主战场,上市公司发行节奏的快慢,一直左右着股市的牛熊转换。20多年的涨跌历程,无一不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监管层皮鞭下,上演着一幕幕悲喜交加的连续剧。
从1990年底沪深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以来,A股市场IPO暂停发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共有7次。分别为1991年3月至7月、1994年7月至1995年1月、1995年4月至6月、2001年8月至11月、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剔除第一次暂停IPO(因为交易所刚成立,上市股票数量稀少,导致发行间隔较长),其它六次,A股均创造了或大或小的暴涨局面。
1994年7月29日,监管层宣布实施暂停IPO。停发新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股指从1993年2月16日1588点下降至1994年7月29日325点,跌幅达80%。在这种惨烈背景下,监管层的这一救市政策立刻奏效,在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内,股指狂奔并突破一千点,在当年9月13日抵达1052点。新股停发一直持续到1995年1月,市场又陷入下跌趋势中。
随后的1995年4月,监管层不得不再次拿出停发新股这一利器,股指在横盘半月后,从5月17日的580点,仅用了3天时间,飙升至926点,涨幅接近一倍。
再后来,在2005年5月25日这一天,即市场自2001年2245点以来低迷长达4年后,监管层宣布暂停IPO,在股权分置改革等多个政策刺激下,市场迎来历史上最长的一波大牛市,完成了从998点到6124点的癫狂。
最让投资者熟悉的,还是2008年9月IPO暂停,市场在10月份见底,开始出现强劲且持久的反弹,直到2009年6月29日桂林三金上市,重启IPO终于将股指高点定格在3478点。直到2年以后的今天,新股发行如洪水猛兽,市场也因此厄运当头。
目前,各大媒体对新股停发的呼声接连起伏,但是,监管层置若罔闻的表现,让投资者看不出任何希望。在证监会制定的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预计今后5年每年首发上市公司数量不会低于近两年来的水平。根据有关预测,不排除到2015年末,上海主板、深圳中小板、创业板合计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七成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监管层很难去理会市场疾苦,寄望于监管层停发新股,显然不太可能。那么,唯一让监管层停发的因素,就是新股询价不达标,让一级市场自己死掉。如果这样,那么,股指下跌将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