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破——读《成为更好的老师》有感

(2024-01-28 00:29:24)
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再读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仍旧会被文字打动,被文字背后的故事所启迪,当然更多的是在阅读中又会发现更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一次读这本书,我被书里“其实,成为更好的老师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这句话所感动,因为我喜欢“修行”这词,也在反思自己疲于奔命的忙碌,其实都是在一个水平上的坚持,只是重复劳作的翻版,这些浅层次的努力,其实会耽搁真正的成长。于是,我学会了去调整自己,把一些事情进行梳理,将着手在做的事情总结归纳,去申报小项目,也有了些许收获,但总觉得还是在忙碌中重复着,于是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我又读到了王老师饱含深意的文字:“人若没有打碎自己的精神,生活迟早会走向板结”。什么是“打破”?是司马光砸瓮的那份果敢与聪慧,还是巴浦洛夫摇铃实验折射的定式思维的反向?我想可能都是吧。毕竟“从众”是人生中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在舒适安全的行走中就会收获波澜不惊的生活。

生活中,常常有人告诉我们,“你应该是这样的”“你应该这样做”“不要这样,大家都不会这样”,这些人总拿着自己认为的黄金定律无限制概念我们。而听久了,大多数人也愿意给自己贴上标签,严格按着标签生活,也便成为了那样,最后就真的没什么不同了,就像肖申克监狱中的囚犯,最终活成了标签要求的那个人。

亚瑟·叔本华曾说过:“我们在用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活成另一个人。”那么,我们的教育的孩子呢?

忽然,我的耳畔响起:“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这个都做不好......”如此种种,不可否认,有些评价我们曾经或许不经意间给予了一部分孩子,于是“从众”,顺从“标签”,成了他们学习生活里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后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这样子。

其实,他们本可以成为其他的模样,只是他们缺少了“打破”的勇气,缺少了举起石头砸瓮的勇气。其实,勇敢打破外界的定义,你才能成为自己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但这些并没有人在告诉他们。

所谓打碎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辉煌和安逸,一点点地掰碎,实现一个人的重新塑造和再生。轻轻给自己一个敲打,一点撼动,让自己不至于硬化,并始终保持向上的灵魂。就像在一个短片中看到的,小男孩与妈妈的温暖对话那样,给彼此一点敲打,一点撼动,选择较为艰难的行走,走出舒适区,打破自己,撕掉曾经的标签,无论如何别弄丢了自己的理想,别忽视了自己感受明天的能力。

再读王老师的这本书时,恰好也是我在发动青年教师加入团队之时,但很遗憾,我的发动并没有“成功”。我开玩笑说:“这届年轻人比较难带。”其实,他们的顾虑我又何尝不知道呢?熬过的无数个日夜,抹过的很多次眼泪都是这些日子闪闪发光的记忆,但我并不曾后悔过。以至于,当被“拒绝”时,真的很想给大家读一读王老师的这本书,也想用王老师的话告诉大家“每一段平静而安详的努力之后,人生的轨迹都会有那么一次超乎寻常的跃动”。但我并没有这样去做,因为“打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是一种自我寻求成长的需要,它并不能被裹挟着前行,

阅读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它让我主动对自我进行深度审视以及积极否定,我想这也是让我不断成长的最好方式,毕竟人最难的就是认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