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场修行——读《学习治疗手记》有感
(2022-06-30 17:01:01)分类: 记下最美好的时光 |
《学习治疗手记》结合生活中36个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学习治疗的理论应用和案例分析,虽然有一些专业的理论,但在作者宋少卫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下,让读者都能看懂、理解、应用学习治疗。作者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解决办法,它将学习拆解为“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运算”、“价值判断”、“学习程序”5大模块,其中“价值判断”是核心影响力,而“学习程序”是提升效率的窍门。作者就像一位学习医生,从“马虎”“拖延”“厌学”等“病灶”出发,抽丝剥茧,直达学生的学习系统问题,以及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有操作路径的去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成绩、建构适合自己的学习系统。
我常常会在值班的时候,看到一些家长,帮孩子整理好书包,然后边目送孩子进校门边对孩子喊道:“上课认真听,别开小差,做题要细心,不要粗心!”而他的孩子几乎都是不屑理睬,有些甚至于头都不回。经过对这些孩子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其实旦凡家长采取这样的方式,孩子几乎都是条理性比较差,马马虎虎的孩子。因为我们从成人的视角常会觉得,马虎就是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反复叮嘱、不断提醒是帮助孩子的主要方式。
关于书中提到的“宇松马虎”的故事,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周同学,她常常会写很多的错别字,而且这些字都是奇奇怪怪的,我和家长一致认为是孩子的马虎造成了这样的问题,但在阅读了案例研究过程之后,我是否也可以与孩子将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且可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呢?确实,马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牵动了认知、动机、情绪等多个方面,只有透过表象,找到深层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书里讲的菲菲的故事、小芊的故事、晋东的故事、贝贝的故事等,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这些案例也都让我们焦头烂额,但是好似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有时候我们不能及时帮助孩子有效纠正识别驱动模块上的问题,而是以“马虎”“不认真”等做标签式论断,这将会给孩子埋下长期的学习隐患,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案例给予的一些方法启示来进行系统训练,这样或许才是最佳路径。
我想,诚如书中所说的:孩子学习有问题,需要优先帮助他们治疗学习系统上的“疾病”,拥有“健康”的学习系统,成绩才会优秀。但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比如我们的小悦的爸爸,只要跟他探讨孩子的学习问题,到最后他总是提议给孩子报补习班,但其实盲目给孩子报班,看似是父母们有作为,实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根源问题分析上“偷懒”,最终只能累坏孩子、气坏自己。
教育是一场修行。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下的中国教育,那就是“焦虑”。焦虑的家长们纷纷涌入“鸡娃”大潮:超前的读书识字、超额的课外辅导、超声贝的“吼式教育”……孩子还没来得及体会学习的乐趣,就已经感到负重难行;还没来得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已经问题重重。这与最近在热播的《加油妈妈》所传递的氛围非常的相似,一群幼儿园大班的妈妈们,却已然开始了疯狂内卷。其实,与其这样掏空自己,累坏孩子,还不如把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规划中去,引导并帮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让孩子在不断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自信、阳光向上!